科目: 来源:2017届河北省高三上学期10.18周测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产生具有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
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他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
C.异地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D.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7届河北省高三上学期10.18周测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岛上某种动物的皮肤图案有a、b1、b2、c四种,不同图案的个体数随时间的变化如右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b1、b2类型的出现一定是突变的结果
B.岛上所有该种动物的全部肤色基因构成基因库
C.B1和c的数量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T3时期,b2与a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7届河北省高三上学期10.18周测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B.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能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变大,但生物没有进化
C.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7届河北省高三上学期10.18周测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关于在正常情况下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
B.组织液不断生成与回流,并保持动态平衡
C.血浆中的有些物质经毛细血管动脉端进入组织液
D.组织液中的有些物资经毛细血管静脉端进入血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7届河北省高三上学期10.18周测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根据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模型来判断,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在图中①~⑤处应当用双箭头表示的有①④⑤
B. 血浆蛋白、葡萄糖和呼吸酶均属于内环境成分
C. 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不参与图中所示的物质交换过程
D. 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在含量及成分上完全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7届河北省高三上学期10.18周测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机制的模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图若表示反射弧,兴奋都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
B.如果a是下丘脑,b是垂体,c可以表示胰岛
C.若图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则d代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D.若图示细胞免疫的过程,则b为效应B细胞,c代表抗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7届河北省高三上学期10.18周测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超细大气颗粒物(PM)引发的呼吸道疾病与细胞自噬有关,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各种囊泡的膜参与构成生物膜系统
B.途中各种囊泡的融合都依赖于膜的流动性
C.细胞对PM的自噬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过程
D.PM可通过胞吞的方式进入呼吸道上皮细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7届河北省高三上学期10.18周测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一类疾病是
A.病原体感染机体而引发的疾病,有传染性
B.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无传染性
C.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而引发的疾病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而引发的过敏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7届河北省高三上学期10.18周测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在小麦地里施用一定浓度的2,4-D,能除掉双子叶植物杂草,而对小麦不影响,对此现象的错误解释是
A.双子叶杂草对2,4-D敏感性强
B.小麦对2,4-D的敏感性差
C.2,4-D对小麦的生长无作用
D.同一浓度的2,4-D对小麦和杂草的作用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7届河北省高三上学期10.18周测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研究表明,赤霉素(GA)与生长素(IAA),在促进生长等方面具有相似的效应,二者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表示促进“-”表示抑制),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GA能促进蛋白质水解,使合成IAA的前体物色氨酸增多
B.GA能促进束缚型IAA转化为游离型IAA
C.GA能抑制IAA氧化酶的活性,使IAA的含量提高
D.GA通过影响相关基因的表达发挥作用,IAA则直接参与细胞生长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