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2016-2017学年安徽师大附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实例中,能说明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是
①流感病人打喷嚏时,会有大最流感病毒随飞沫散布于空气中
②手触碰到盛有沸水的电水壶会迅速缩回
③体操运动员完成单杠动作离不开肌肉细胞的收缩和舒张
④人的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不断地进行分裂繁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2017学年安徽师大附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各项组合中,能体现生命系统由简单到复杂的正确层次是
①皮肤
②胃黏膜
③神经元
④变形虫
⑤细胞内蛋白质等化合物
⑥病毒
⑦同一片草地上的所有山羊
⑧一池塘中的所有鱼类
⑨一片森林
⑩一池塘中的所有生物
A.⑤⑥③②①④⑦⑩⑨
B.③②①④⑦⑧⑩⑨
C.③②①④⑦⑩⑨
D.⑤②①④⑦⑩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2017学年安徽师大附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使用光学显微镜的低倍镜观察装片的步骤是
①将装片放在载物台上
②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徐徐上升到适当高度
③调节粗准焦嫘旋,使镜筒下降到一定高度
④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
⑤调节光圈和反光镜,取得明亮视野
A.①②③④⑤ B.⑤④③②① C.②④①⑤③ D.②④⑤①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2017学年安徽师大附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A. 病毒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故病毒不属于生物
B. 病毒拟核中存一个环状DNA分子
C. 细胞中C、Zn、B、CA等微量元素虽然很少,但是也非常重要
D. 细胞中的元素大多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2017学年安徽师大附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有关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完善的描述,正确的是
A.1665年,英国科学家虎克观察了活细胞
B.17世纪,荷兰磨镜技师列文虎克观察了植物的木栓组织,并命名细胞
C.细胞学说的建立者主要是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
D.1858年,施莱登的朋友耐格里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2017学年安徽师大附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当显微镜的目镜为1×、物镜为10×时,在视野范围内共看到32个细胞,若目镜不变,物镜换成5×和40×时,则在视野中可看到的细胞数分别为
A. 16个,64个 B. 64个,8个 C. 64个,2个 D. 128个,2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2017学年安徽师大附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绿藻被认为是21世纪人类最理想的健康食品之一,螺旋藻(属蓝藻)特有的藻蓝蛋白能提高淋巴细胞活性,增强人体免疫力。下列关于绿藻和螺旋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二者均含DNA和叶绿素
B.二者均属于自养型生物
C.绿藻有细胞壁,螺旋藻没有
D.绿藻有核膜,螺旋藻没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2017学年安徽师大附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对下列图示的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若图①表示将显微镜镜头由A转换成B,则视野中观察到的细胞数目增多
B.若图②是显微镜下洋葱根尖某视野的图象,则向右移装片能观察清楚C细胞的特点
C.若图③是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质流动时,发现细胞质的流动是顺时针,则实际细胞质的流动方向是逆时针
D.若图④是在显微镜下目镜为10×,物镜为10×,视野中被相连的64个分生组织细胞所充满。目镜不变,物镜换成40×时,则在视野中可检测到的分生组织细胞数为4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2017学年安徽师大附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关于下图四种微生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中①②属于真核生物,③④属于原核生物
B.人们酿酒、做面包离不开②
C.图③有细胞壁、细胞膜,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D.④所示生物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2017学年安徽师大附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虽然很少,却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这可通过下面的哪—实例得到证实
A. 缺镁时叶片变黄
B. 油菜缺硼时只开花不结果
C. 动物血液中钙盐的含量太低会抽搐
D. 缺磷会影响ATP的合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