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2016-2017学年河南信阳第六高中高二12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关于细胞外液理化特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细胞外液的理化特性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三个主要方面
B.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
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K+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2017学年河南信阳第六高中高二12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脑皮层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
B.温觉感受器只分布于皮肤
C.人在剧烈运动时主要产热方式是骨骼肌的收缩
D.降低新陈代谢是人在炎热环境中散热的主要方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2017学年河南信阳第六高中高二12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葡萄糖、呼吸酶等都属于内环境成分
B.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比组织液、淋巴多
C.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D.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2017学年河南信阳第六高中高二12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如图为高等动物神经系统的局部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B. 刺激图中1、2、3、4四处,均能引起肌肉收缩
C. 刺激3处时,兴奋部位膜内外电位为外正内负
D. 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2017学年河南信阳第六高中高二12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图1和图2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净补充能量(为出生率、死亡率之差)和种群密度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1中曲线a代表死亡率,曲线b代表出生率
B.海洋鱼类捕捞应使鱼类的数量保持在图1的E点
C.图2中在F点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D.图2中G点代表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2017学年河南信阳第六高中高二12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古诗:“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旱逢春”分别体现了生物学含意是
A.群落演替 种间竞争 植物向光性
B.群落演替 互利共生 植物相光性
C.群落演替 互利共生 根向水性
D.中间竞争 群落演替 植物向光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2017学年河南信阳第六高中高二12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如图表示某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这个种群的增长曲线是“S”型,该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数量大约是500只
B.如果此种群是鱼类,则捕捞后的种群数量控制在曲线的b点最合适
C.如果此种群是老鼠,我们限制其种群数量的最好方法是尽量降低其K值
D.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点在b点,种群数量到K值时数量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2017学年河南信阳第六高中高二12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某同学在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了如图所示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c点对应时间取样计数时,需对样液适当稀释
B. cd段酵母菌种群的增长率约为0
C. 造成de段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之一是营养物质缺乏
D. 本实验不存在对照,酵母菌数常用抽样检测法获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2017学年河南信阳第六高中高二12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激素的变化能调节其对刺激的适应能力,图为皮质醇分泌的调节示意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运输刺激使下丘脑分泌激素增加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图中M促进皮质醇分泌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C.皮质醇作用的靶细胞还包括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
D.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含量先升高后逐渐恢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6-2017学年河南信阳第六高中高二12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
B.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
C.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
D.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