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由1分子磷酸、1分子碱基和1分子化合物a构成了化合物b,如图所示,则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m为腺嘌呤,则b肯定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B. 在禽流感病毒、幽门螺杆菌体内b均为4种
C. 若m为尿嘧啶,则DNA中肯定不含b这种化合物
D. 若a为脱氧核糖,则由b构成的核酸完全水解,得到的化合物最多有8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有些物质可脱水缩合形成某种化合物,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化合物的名称叫三肽,含有2个羧基
B. 该化合物在细胞的核糖体上脱水缩合形成
C. 该化合物中只含有1个游离的氨基
D. 该化合物是由3个氨基酸分子失去2个分子的水而形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①②③表示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三种方式.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 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缓慢,方式③传递迅速
B. 方式③的信息传递不通过体液
C. 体温调节可能涉及①②③三种传递方式
D. 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都经过血液循环,存在反馈调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婴幼儿经常尿床,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以上现象说明
A.脊髓的生理活动受控于大脑皮层
B.婴幼儿排尿反射的传入神经兴奋只达到脊髓
C.婴幼儿排尿不属于神经反射活动
D.婴幼儿在夜间产生的尿液较白天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关于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非特异性免疫包括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
B. 过敏反应是由非特异性免疫异常引起的
C. 机体能够通过非特异性免疫产生记忆细胞
D. 非特异性免疫只对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某人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过高会引起线粒体原有功能的改变,即虽然进行有机物的氧化及电子传递但无ATP的形成。根据这一事实,可以预料此人
A. 食量小,耗氧量低,肥胖,皮肤温度比正常人高
B. 食量大,耗氧量高,消瘦,皮肤温度比正常人低
C. 食量大,耗氧量高,肥胖,皮肤温度比正常人高
D. 食量大,耗氧量高,消瘦,皮肤温度比正常人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细胞外葡萄糖浓度调节胰岛B细胞(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如图,对其理解错误的是
A. 细胞呼吸将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贮存在ATP中
B. Ca2+内流促使细胞通过胞吐方式释放胰岛素
C. 细胞外葡萄糖浓度降低会促使胰岛素释放
D. 该过程参与了血糖浓度的反馈调节机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所示过程为科学家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与大肠杆菌的DNA分子进行重组,并成功地在大肠杆菌中得以表达。据图回答:
(1)图中过程(1)表示的是采取______的方法来获取目的基因。获得目的基因后,如果想快速提高其数量,可以采用______技术对相应的DNA片段进行扩增,该技术需要的酶是________,此酶的特点是__________。
(2)图中过程(2)是基因工程的第二步,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过程(3)是用人工方法,使体外重组的DNA分子转移到受体细胞内,一般将受体大肠杆菌B用_________处理,使细胞处于能吸收外源DNA的生理状态,这种细胞称为_________细胞,再与溶于缓冲液的表达载体混合,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转化。
(4)检测大肠杆菌B是否导入了质粒或重组质粒,可采用的方法是将得到的大肠杆菌B涂布在一个含有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能够生长的,说明已导入了质粒A或重组质粒,反之则没有导入,原因是普通质粒A和重组质粒上都有______________。
(5)如果把导入了普通质粒A或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放在含有四环素的培养基上培养,出现的现象是有的能生长,有的不能生长,其中导入重组质粒的细菌______(能/不能)生长。
(6)应用___________________技术可检测工程菌是否表达出人的生长激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夏初,在某河口多地点采样并测定水样,结果表明,各采样点无机氮浓度相近,而无机磷浓度差异较大。按无机磷浓度由低到高的顺序,绘制各采样点对应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密度曲线,结果如下图。若无机磷浓度高于P1的采样点,而浮游动物的密度反而比P1采样点低。下列有关其原因的分析,不可能的是
A. 水体溶解氧较高
B. 浮游动物的捕食者数量较多
C. 水体有害物质浓度较高
D. 可被浮游动物取食的浮游植物种类较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