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有关曲线分析正确的几项( )
①图1中c对应的值是1 ②图2中b为有丝分裂③图2中OP段位于图1中ef段④图2中Q点后所对应的时期在图1中cd段上⑤图1中de段与图2中PQ段变化原因相同
A. 4项 B. 1项 C. 3项 D. 2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图甲为一株水平放置的燕麦幼苗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情况,图乙和图丙为横放 后1~4处生长素相对浓度变化曲线(虚线代表既不促进也不抑制时的生长素浓度,虚线上 方代表抑制时的生长素浓度,虚线下方代表促进时的生长素浓度)。请回答下列问题:
(1) 通常情况下幼苗根尖或者芽尖产生的生长素通过____方式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图甲中横放的燕麦幼苗出现弯曲生长的原因是受到____刺激,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而分布不均。
(2) 图乙中A1曲线对应图甲____(填序号)处的生长素相对浓度变化,A1和A2曲线体现了生长素的作用具有___________的特点;测量可知,图乙中C对应的生长素浓度比图丙中D对应的生长素浓度低,原因是____________。
(3)为探究在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是发生在胚芽鞘尖端还是尖端以下部位, 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实验材料及用具:燕麦胚芽鞘、硬纸盒、薄云母片、光源等。
②实验过程:对硬纸盒的处理是________________,给予右侧单侧光照射,分别将云母片插入在下图所示的位置,一段时间后观察a、b、C三组燕麦胚芽鞘的生长状况,请预期结果与结论:
I:如果a直立生长、b弯向光源生长、C弯向光源生长,则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的 横向运输部位是____。
Ⅱ: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食物链、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此渠道进行的.假如在某温带草原上存在如下图所示的食物网.请分析回答: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食物网的各种生物中,含有能量最多的是草,其能量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部分。
(3)如果该食物网中猫头鹰体重增加1千克,则至少消耗草的数量为_____千克。如果猫头鹰的食物1/4来自食虫鸟,则最多消耗草的数量为______千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A、下图是种群年龄组成三种类型,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属于_______型。B属于_____型,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类种群的种群密度会_______。
B、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圆圈”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过程。请据图回答:
(2)③为______________, ④为______________。
(3)6为_______________作用
(4)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传递是沿________途径实现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是从土壤中筛选分解尿素细菌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选择培养基应以______为唯一氮源;鉴别培养基还需添加________作指示剂,分解尿素细菌在该培养基上生长一段时间后,其菌落周围的指示剂将变成_____色。
(2)土壤中的细菌将尿素分解为______之后,才能被植物利用,土壤中的细菌之所以能将尿素分解,是因为细菌能合成______________。
(3)制备实验所需的培养基时,在各成分都溶化后和分装前,要进行的是________和灭菌,对培养基进行灭菌的常用方法是 ______________。倒平板时要待平板冷凝后,将平板倒置,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5个细菌培养基平板上,均接种稀释倍数为105的土壤样品溶液0.1 mL,培养一段时间后,平板上长出的细菌菌落数分别为191、16、326、173和182。该过程采取的接种方法是_____,每克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量为 ______×108个;与血细胞计数板相比,此计数方法测得的细菌数较_____(填“多”或 “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是同一种动物体内有关细胞分裂的一组图像,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具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只有②和③
B. 动物睾丸中不可能同时出现以上细胞
C. 上述细胞中有8个染色单体的是①②③
D. ③所示的细胞中不可能有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