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在进行叶绿素提取和分离的实验时不让层析液没及滤液细线的原因是( )
A.滤纸上几种色素会扩散不均匀而影响实验结果
B.滤纸上的滤液细线会变粗而使色素太分散
C.色素会溶解在层析液中而使实验失败
D.滤纸上的几种色素会混合起来不分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多个氨基酸分子缩合形成含2条肽链的蛋白质时,相对分子量减少了900,由此推知,此蛋白质分子中所含的氨基酸数和肽键数分别是( )
A.52,52 B.50,50 C.52,50 D.50,49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萌发的禾谷类种子中淀粉酶的含量显著增高,主要有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α-淀粉酶不耐酸、较耐热,在pH为3.6、0℃下可迅速失活,而β-淀粉酶耐酸、不耐热,在70℃条件下15min后失活。根据它们的这种特性,可分别测定一种酶的催化效率。某实验小组进行了“提取小麦种子中α-淀粉酶并测定α-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的最适温度”等相关实验。
实验材料:萌发3天的小麦种子(芽长约1cm)。
主要试剂及仪器:1mg/mL的标准麦芽糖溶液、5%的可溶性淀粉溶液、碘液、蒸馏水、石英砂、恒温水浴锅等。
实验步骤:
步骤一:制备酶溶液。
步骤二:略。
步骤三:取 6支干净的、体积相同并具刻度的试管依次编号,按下表要求加入试剂,再观察各试管内的颜色变化(注:+表示碘液变蓝色,-表示碘液不变色)。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选用萌发的小麦种子提取酶液的主要理由是 。
(2)步骤二的具体操作是将酶液置于 条件下15min,取出后冷却。目的是 。
(3)加入碘液,振荡后观察颜色变化,发现试管4中碘液不变色,能否据此推断α-淀粉酶的最适合温度一定是60℃? 。
(4)该实验中能否选用本尼迪特试剂检测实验结果? 原因是 。
(5)若要进一步研究小麦种子中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则需获得β-淀粉酶保持活性而α-淀粉酶失活的酶溶液。请简要写出制备该种酶溶液的方法: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现有动物减数分裂过程中所产生的某一个极体,染色体数为M个,核DNA 分子数为N个,又已知M≠N,则该动物的一个初级卵母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和一个卵原细胞中的DNA分子数分别是
A. M和N B.2M和N C.2M和4N D.2M和2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表是对某地区的某种遗传病的调查结果。其等位基因用P和p表示。请分析回答:
组别 | 婚配方式 | 家庭 数量 | 子 | 女 | |||
父 | 母 | 正常 | 患病 | 正常 | 患病 | ||
一 | 患病 | 患病 | 2 | 0 | 0 | 0 | 2 |
二 | 正常 | 患病 | 160 | 66 | 21 | 59 | 19 |
三 | 患病 | 正常 | 155 | 71 | 15 | 60 | 16 |
四 | 正常 | 正常 | 218 | 102 | 17 | 115 | 20 |
(1)根据上表中调查结果可知,该病属于 (显、隐)性遗传,判断理由之一是在第四组抽样家庭中出现了 现象。此致病基因位于 染色体上,判断理由是 。
(2)第四组中,双亲可能的婚配组合有: 。
(3)第三组某家庭一女儿既患该病又患白化病(该病基因与白化病基因不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这对肤色正常夫妇再生一正常儿子的概率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已知玉米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病(R)对易感病(r)为显性,控制上述性状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用两个纯种的玉米品种甲(DDRR)和乙(ddrr)杂交得F1,再用Fl与玉米丙杂交(图1),结果如图2所示,分析玉米丙的基因型为( )
A.DdRr B.ddRR C.ddRr D.Ddrr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 )
A.F2出现性状分离现象,且性状分离比为3∶1 B.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
C.一对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F1 只有一种表现型 D.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右图为某高等植物叶肉细胞结构模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能产生ATP的结构有1、2、5
B.2与4中都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等色素
C.1中产生的一分子CO2扩散出来进入2中被利用,穿过的磷
脂分子层的层数为8层
D.3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
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加入8%的盐酸的目的不包括( )
A、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B、使染色体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
C、杀死细胞,有利于DNA和染色剂结合
D、水解D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