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图甲是从土壤中筛选产脲酶细菌的过程,图乙是脲酶基因转录的mRNA部分序列。
(1)图中选择培养基应以_________为唯一氮源;鉴别培养基还需添________作指示剂,产脲酶细菌在该培养基上生长一段时间后,其菌落周围的指示剂将变成_______色。
(2)在5个细菌培养基平板上,均接种稀释倍数为105的土壤样品溶液0.1 mL,培养一段时间后,平板上长出的细菌菌落数分别为13、156、462、178和191。该过程采取的接种方法是_____________;与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相比,此计数方法测得的细菌数较______________。
(3)现有一菌株的脲酶由于基因突变而失活,突变后基因转录的mRNA在图乙箭头所示位置增加了70个核苷酸,使图乙序列中出现终止密码(终止密码有UAG、UGA和UAA)。突变基因转录的mRNA中,终止密码为___________,突变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含_________个氨基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表示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过程和将葡萄糖运出细胞的过程示意图。其中●、▲的个数代表分子(离子)的浓度。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葡萄糖通过主动运输的形式进人此细胞,需要消耗ATP
B. 葡萄糖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从此细胞中运出,不需要消耗ATP
C. 钠离子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人此细胞,需要消耗ATP
D. 载体■和载体◆的组成单位相同,但结构有差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夏季夜晚,萤火虫在夜空中发着亮光翩翩起舞,发光过程中存在着如下图所示的ATP与ADP相互转化。图中A、B代表化合物,a、b代表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萤火虫发光过程所需的能量直接来自于“能量2”
B.A代表ADP
C.“能量1”来自体内细胞的光合作用
D.a、b是同一种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RT-PCR是将RNA逆转录(RT)和cDNA的聚合酶链式扩增反应相结合的技术,具体过程如图所示:
(1)过程Ⅰ需要加入缓冲液、原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引物A等。
(2)过程Ⅱ首先要将反应体系的温度升高到95 ℃,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过程Ⅱ拟对单链cDNA进行n次循环的扩增,理论上至少需要_________个引物B。
(4)利用RT-PCR技术获取的目的基因_______________ (填“能”或“不能”)在物种之间交流;该技术还可用于对某些微量RNA病毒的检测,可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原因是_______。
(5)RT-PCR过程中主要借助对__________的控制,影响酶的活性,从而使得化学反应有序高效地进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甲、乙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的时间分别为t3和t5
B. t4时,甲的种群密度最小,乙的种群密度最大
C. t1-t2时间段内甲、乙种群都呈"S"型增长
D. t2-t3时间段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乙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分析以下四种细胞器,错误的说法是
A.丁存在于动物细胞和某些低等植物细胞中
B.乙是由单层膜围成的网状结构
C.丙内含有多种物质,可以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
D.上述四种细胞器的膜参与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某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探究生长素对根生长的影响,配制了(10-12~10-2) mol·L-1共11种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分别处理多个生长状况相同的插枝下端,且处理时间相同,扦插7天后测得所生根的长度并算出每组的平均值,再用溶液的生长素浓度为横坐标,根的相对平均长度(即:“实验组的平均长度-对照组的平均长度”的平均值)为纵坐标,绘制出如下图所示曲线。请回答:
(1) 本实验共需设________组,其中空白对照组是用________处理插枝的下端。
(2)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生长素对根生长的作用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性。
(4) 如果用浓度约为____________mol·L-1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插枝会得到和空白对照组一样的结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