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①~④表示不同化学元素所组成的化合物,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①为组成胰岛素的基本单位,则①最可能是氨基酸
B.若②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则②是脂肪
C.若③为能储存遗传信息的大分子物质,则③一定是DNA
D.若一分子④可以水解产生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则④是蔗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表示一个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处于不同的生理状态,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细胞所处的生理状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各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小依次是______,图中①处充满的是_______________。
(3)三个状态中最有可能先死亡的是________,在实验中,能使盖玻片下的细胞从A细胞所处状态变成B细胞所处状态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某湖泊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区,也是一个浅水型城市富营养化湖泊。科研人员利用沉水植物对该湖泊进行生态修复工程。
(1)该湖泊可以通过____________抵御和消除一定限度的外来干扰,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
(2)下图1是湖泊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间的食物关系,若甲和丙粪便中的能量为M,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R,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N,则图中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可表示为_________
(3)科研人员用菹草、苦草两种沉水植物在湖泊不同处理区域进行实验,并测量水体中的总氮
(TN)、总磷(TP)、叶绿素a含量等指标,实验结果如图2、图3所示:
图2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样中的叶绿素a含量可以代表浮游藻类的多少,由图3可知,沉水植物可以_________ “水华”的爆发。
(4)细菌的丰富度变化可以作为评判生态修复效果的重要指标。科研人员提取不同处理区水体细菌的16s-rDNA(约1.5Kb左右,能体现不同菌属之间的差异)进行PCR,电泳结果如下图4所示:
湖泊生态系统中,大部分细菌属于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成分。据图4结果分析可知,种植菹草和苦草可以较好实现生态修复,证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某生物被引入该湖泊后,其种群基因型频率变化如下:
基因型 | 引入前,原地 | 引入后5年,本地 | 引入后8年,本地 |
AA | 51% | 60% | 78% |
aa | 11% | 10% | 6% |
通过对该物种引入前后种群基因频率的比较,该物种在引入前后是否发生进化?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夏季晴朗的白天,取某种绿色植物顶部向阳的叶片(阳叶)和下部阴蔽的叶片(阴叶)进行不离体光合作用测试。从8:00~17:00每隔1h测定一次,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该植物在上午10:00时产生[H]的场所只有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
B. 比较两图可知阴叶胞间CO2浓度与净光合速率呈负相关
C. 据图分析可知阴叶在17:00时,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D. 阳叶出现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而阴叶没有,说明阳叶午休现象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已知马齿苋多糖能提高糖尿病小鼠血清胰岛素水平,从而降低糖尿病小鼠的空腹血糖浓度,且在一定范围内,其作用效果与浓度和作用时间呈正相关。现通过如下实验加以验证
实验材料及用具:马齿苋多糖(已配置成低、中、高浓度)、生理盐水、生长状况相同的健康雄性小鼠若干、饲料等。
(要求与说明:血糖浓度和胰岛素含量的具体测定方法及过程不作要求)
注:12小时禁食后的雄性小鼠腹腔注射一定量的能升血糖的四氧嘧啶溶液,72小时后測量空腹血糖,血糖值大于11.1mol/L者即为糖尿病动物模型。
(1)请写出实验设计思路。(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制作不做要求。实验数据每周测一次,连续记录4次,) ___________
(2)画出各组小鼠的空腹血糖水平随时间变化曲线___________
(3)①用尿糖试纸检测正常小鼠的尿液,试纸呈_____色。尿液中检测不到葡萄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②某些糖尿病者体内的胰岛素水平和血糖水平均持高不下,推测很可能与____________受损有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图表示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图中①过程在人体细胞内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
B. 图中③过程一条mRNA链上可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从而翻译出多条不同的肽链
C. 图中②④过程需要的原料和酶均不同
D. 根尖分生区细胞可发生①②③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以下是生物体内四种有机物的组成与功能关系图,请据图回答:
(1)小麦种子细胞中,物质E是指___________。
(2)相同质量的E和F彻底氧化分解,耗氧量较多的是_____________。
(3)组成物质C的差异由___________决定,若a个C物质组成b条链,组成某种物质G,该物质G至少有氧原子的个数是___________。
(4)SARS病毒体内物质H彻底水解后,产生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一)图甲~丙分别表示人体细胞中发生的3种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甲过程发生的主要场所是___________,若图甲中的DNA片段含100个碱基对,其中腺嘌吟有40个,则连续复制3次需要游离的胞嘧啶__________个
(2)乙过程需要_______酶催化,其产物除了丙中的①与②外,还有参与构成丙中③结构的___分子。
(3)丙过程的④是经_______反应生成的。由丙推测控制合成亮氨酸的DNA模板链上的碱基为________。
(4)效应B淋巴细胞能发生图中的__________过程。
(二)下图是人体内部分生理调节示意图,其中A、B、C、E表示细胞、组织或器官,a、b、c、e表示物质。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是____________(填字母)。A中细胞的功能是___________。由图可见,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需要__________系统调节
(2)由图可见,引起E分泌e的化学信号有_____,e的靶细胞主要是____________。
(3)写出图中的一条反射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体温调节过程中,c物质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某雌雄同株植物的花色性状形成的代谢途径如下图所示。将AABB与aabb杂交得到F1,F1测交结果如下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乙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A与B的遗传____________(“遵循”或“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F1作为父本的测交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__。
(3)若让F1作为父本,与杂合的红色植株杂交,则子代的表现型和比例为_______。
(4)用遗传图解写出以AABb植株为材料进行单倍体育种得到纯合的红色植株个体的过程。(比例不做要求)
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科研人员利用化学诱变剂EMS诱发水稻D11基因突变,选育出一种纯合矮秆水稻突变植株(甲)。将该矮秆水稻与正常水稻杂交,F2表现型及比例为正常植株:矮秆植株 3:1。D11基因的作用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并回答问题:
(1)BR与BR受体结合后,可促进水稻细胞伸长,这体现了细胞膜的______________功能。
(2)EMS诱发D11基因发生______________(填“显性”或“隐性”)突变,从而______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CYP724B1酶的合成,水稻植株内BR含量______________,导致产生矮秆性状。
(3)研究发现,EMS也会诱发D61基因发生突变使BR受体合成受阻。由此说明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_特点。
(4)科研人员利用EMS又选育出若干株纯合矮秆水稻突变植株(乙)。现将甲、乙水稻植株杂交,以判断乙水稻矮秆性状的产生原因是与甲水稻相同(仅由D11基因突变引起的),还是仅由D61基因发生显性或隐性突变引起的(其他情况不考虑)。
①若杂交子代皆表现为正常植株,则表明乙水稻矮秆性状是由D61基因发生______________(填“显性”或“隐性”)突变引起的。
②若杂交子代出现矮秆植株,尚不能确定乙水稻矮秆性状的产生原因。请进一步设计操作较简便的实验方案,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实验方案:杂交子代矮秆植株苗期喷施BR,分析统计植株的表现型及比例。
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若植株全为______________植株,则乙水稻矮秆性状的产生原因是与甲水稻相同;若植株全为______________植株,则乙水稻矮秆性状的产生是仅由D61基因发生显性突变引起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