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生命科学研究中常用“建模”方法表示微观物质的结构,图中甲~丙分别表示细胞中常见的三种大分子有机物,每种有机物都有其特定的基本组成单位。则与下图中甲~丙对应完全吻合的是哪一组( )
A. DNA、RNA、纤维素 B. 多肽、RNA、淀粉
C. DNA、蛋白质、糖原 D. 核酸、多肽、糖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由1分子磷酸、1分子m和1分子a构成了化合物b,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m为腺嘌呤,则b肯定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B.在禽流感病毒、幽门螺杆菌体内b均为4种
C.若a为核糖,则由b构成的核酸,在HIV病毒中能携带遗传信息
D.若a为脱氧核糖,则由b构成的核酸完全水解,得到的化合物最多有7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图)所作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春运期间,北京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①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
将培植在琼脂培养基内的蚕豆幼苗分别放入四个暗箱中一段时间(如下图),其中第②和第④号暗箱分别在顶部和右侧开孔,使光线能射入,请据图回答。
(1)选择_____两个装置进行实验,可了解蚕豆茎的生长与光的关系。
(2)选择_____两个装置进行实验,可了解蚕豆茎和根的生长与重力的关系。
(3)④装置中的蚕豆幼苗的茎尖生长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如将④装置放在匀速旋转器上,茎尖的生长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生物大分子通常都有一定的分子结构规律,即是由一定的基本结构单位,按一定的排列顺序和连接方式形成的多聚体,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若该图为一段肽链的结构模式图,则1表示中心碳原子,2表示肽键,3的种类约有20种
B.若该图为RNA的结构模式图,则1、2和3构成一个核糖核苷酸,2、4和5也可构成核糖核苷酸
C.若该图为一段单链DNA的结构模式图,则1表示脱氧核糖,2表示磷酸基团,3的种类有4种
D.由此图也可看得出碳链构成了多糖、蛋白质和核酸大分子的基本骨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X、Y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正常机体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单向的
B.兴奋在X、Y间的传导方向是从X传向Y的
C.刺激b点,引起a反应为非条件反射
D.兴奋在结构c中和X与Y之间的传导速度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示意图,①②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a点施加一定的电流刺激时,①②电流表的指针发生变化正确的是( )
A.①②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①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②偏转一次
C.①不偏转,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①发生一次偏转,②不偏转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判定下列属于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并分析有关脱水缩合形成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结构式 | C2H5O2N | C5H11O2N | C3H7O2N | C4H10O2N |
分子式 | C2H5O2N | C5H11O2N | C3H7O2N | C4H10O2N2 |
A.化合物中有三个肽键,可称作四肽B.合成过程中会生成3个水分子
C.化合物中含有2个游离的-NH2和1个游离的-COOHD.化合物的分子式是C10H19O4N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青霉素能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形成来杀死细菌,某研究小组探究了物质M(实验中该物质的浓度不变)和不同浓度的青霉素对某种细菌死亡率的影响,处理方法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 青霉素对具有细胞壁的各种细胞都具有抑制作用
B. 该实验中的自变量为不同浓度的青霉素
C. 物质M会减弱不同浓度的青霉素对细菌细胞壁形成的抑制作用
D. 青霉素对细菌的抑制作用随着青霉素浓度的增大而增强,但物质M对细菌没有抑制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A.癌变的细胞可以通过免疫系统清除
B.体液免疫中,抗体是消灭抗原的唯一武器
C.体液免疫过程有B细胞参与,也有T细胞参与
D.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后,人体会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