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人类遗传病及预防
鱼鳞病是一种遗传性皮肤病,影响人体身心健康。该病的致病基因(B / b)、遗传方式主要由性染色体遗传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图示某病患者家系图(无近亲婚配)。
(1)据图该遗传病属于_____ 。
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B. Y染色体遗传 C. X染色体显性遗传 D. X染色体隐性遗传
(2)图中,能检测到与患者相同致病基因的有_____。
A. I-2 B. II-5 C. III-3 D. III-7
(3)已知:I-2的父亲(已故)患白化症(基因A/a),但家族其他成员均未发现此病,则III-5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目前,III-1、III-2家庭和III-3、III-4家庭正备孕中,针对家族中该遗传缺陷,你有何建议提供给III-2和III-3,并说明理由_____。
(5)经基因和染色体检测,发现II-6不携带鱼鳞病的致病基因,但其细胞内部分染色体如图所示,该图所示染色体结构发生的变异是______。II-6虽有染色体结构变异,但其表现型正常,可能的原因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突变基因杂合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出现了如图所示的染色体片段交换,这种染色体片段交换的细胞继续完成有丝分裂后,可能产生的子细胞是
①正常基因纯合细胞
②突变基因杂合细胞
③突变基因纯合细胞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葡萄糖转运载体GLUT4对胰岛素特别敏感。据图分析可能引发糖尿病的因素是
①体内产生蛋白M抗体②体内产生胰岛素抗体③信号转导蛋白增加④胰高血糖素与蛋白M结构不同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为研究IAA(生长素)对番茄子房发育成果实的调节,科研人员做了系列实验。
(1)科研人员将处于花蕾期的番茄花分成4组进行实验,处理及结果见下表。
组别 | 1组 | 2组 | 3组 | 4组 |
实验处理 | 授粉 | 未授粉 | ||
不涂抹IAA | 不涂抹IAA | 在子房上 涂抹IAA | 在花柄上 涂抹IAA | |
果实平均重量(g) | 4. 1 | 0 | 5. 3 | 0 |
①1组番茄花发育成果实,其子房生长所需的生长素主要来自于发育着的_______。
②比较2、3组实验结果,表明_______________。
③依据3、4组实验结果,推测IAA不能______。
(2)根据上述推测,科研人员认为芽产生的生长素并不用于调节子房发育成果实。为此,科研人员建立了图1所示的研究模型。请利用该模型,完成验证该推测的实验方案并预期结果。
图1
实验处理 | 放射性检测结果比较 | |||||
3H-IAA | NPA | a段 | b段 | c段 | d段 | |
Ⅰ组 | 施加 | 施加 | Ⅰ组<Ⅱ组 | |||
Ⅱ组 | ? | ? |
注:NPA为生长素运输阻断剂。
①表中Ⅰ组应在图1的________(选填“1”、“2”或“3”)处施加3H-IAA,在________(选填“1”、“2”或“3”)处施加NPA。
②Ⅱ组“?”处的处理从左到右依次应为_________。
③请参考d段书写方式,在横线处填写预期结果a段_________、b段_________、c段_________。
(3)为进一步研究IAA对果实发育的调节作用,科研人员将处于花蕾期的番茄花分成4组,实验处理及各组所结果实平均重量如图2所示(图中“+”表示在花柄处施加NPA,“-”表示未进行该处理)。
图2
据图2分析,授粉后在花柄处施加NPA导致番茄不能结实的原因是:__________。
(4)在果业生产中,有人质疑生长素类似物的使用会导致儿童性早熟。请你结合激素调节相关知识,撰写一段文字,向公众进行科学解释_______________ 。(60字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实验一:用不带特殊病原体的小鼠进行如下特异性免疫实验,过程如图1,结果如图2,
(1)实验中,对B组小鼠的处理是作为A租小鼠的________处理。
(2)从图2可知,Ⅱ组与Ⅳ组相比,小鼠脾脏中的活细菌数量的增长趋势 ,说明血清中的 不能有效抑制脾脏内的细菌繁殖。注射来自于A组小鼠的T细胞后,在4天内Ⅰ组小鼠脾脏中的活细菌数量 ,说明该组T细胞(活化T细胞) 细菌数量的增长,由此推测该细菌生活在 。
(3)实验中,Ⅰ~Ⅳ组小鼠感染的是________,感染的时间是在注射T细胞或血清的______天。
实验二:在体外观察小鼠的T细胞和巨噬细胞(一种吞噬细胞)对细菌X的杀伤力,结果如图3。
图 3 实验二结果图
(4)由图3可知,能有效杀伤细菌X的是_______细胞,而不是活化T细胞。
(5)有人假设,活化T细胞释放某种物质活化了巨噬细胞。若用体外实验验证该假设,实验组应选择的实验材料包括___________。(填选项前的符号)。
a.培养过活化T细胞的培养液 b.培养过巨噬细胞的培养液
c.A组小鼠的巨噬细胞 d.B组小鼠的巨噬细胞
e.培养过未活化T细胞培养液 f.细菌X
(6)该系列实验的目的是研究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1913 年,丹麦植物学家波森·詹森为证明促进生长的物质由苗尖端向下传递,进行了实验。其中一组实验的设计如图所示,另一组是( )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科研人员利用秀丽隐杆线虫研究癫痫抽搐发生的机理。请回答。
(1)当兴奋传到秀丽隐杆线虫___________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与___________融合,释放乙酰胆碱(兴奋性神经递质),使肌细胞膜的电位变为___________,从而引起肌细胞收缩。若肌细胞持续重复收缩,则出现类似于人类癫痫抽搐的表现型。
(2)秀丽隐杆线虫的A基因控制合成乙酰胆碱受体。科研人员利用A基因和Z 基因突变体进行实验,得到如下图所示结果。据图分析,A基因突变导致肌细胞___________,说明A基因突变导致信息传递功能___________(选填 “增强”或“减弱”)。由___________组实验结果分析,Z基因的功能是抑制抽搐的发生。
(3)为进一步探究Z基因功能,科研人员进行了下表所示实验。
组别 | 对野生型秀丽隐杆线虫的处理 | 突触数目相对值 | |
敲除Z基因 | 转入Z基因 | ||
Ⅰ组 | - | - | 25.1 |
Ⅱ组 | + | - | 34.3 |
Ⅲ组 | + | + | 24.9 |
注:“+”表示处理,“-”表示未处理。
①实验结果说明Z基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据此分析,图中第4组抽搐次数明显高于第2组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甜椒是我国温室栽培的主要蔬菜之一。图1示甜椒叶肉细胞中的两种(甲、乙)细胞器;图2示利用甜椒叶圆片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实验装置。
(1)图1中,结构a的作用是_________ 。
(2)关于图中CO2的叙述中,正确的有________。
①存在于甲基质中②存在于乙基质中 ③产生于三羧酸循环④产生于卡尔文循环 ⑤产生于糖酵解过程
(3)当温室内温度升高或高温时间延长,甜椒叶片的净光合作用速率下降。可能的原因有_______。
①光照强度减弱②叶片面积减小③气孔关闭降低CO2吸收④酶活性受影响⑤根吸收矿质元素减少
将甜椒叶制成大小、颜色相同的圆片若干,并以图2装置,探究光照强度与光合速率的关系(本实验中采用特殊光源,温度影响可忽略不计)。
(4)在答题纸上的坐标图上,用实线表示叶圆片开始上浮所用时间(M)与光源距离(D)的关系;用虚线表示相同时间内叶圆片浮起个数(N)与光源距离(D)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示甜椒不同部位叶片面积、单个叶片质量(鲜重)、叶绿体色素含量、气孔开放度、净光合速率比较。
(5)据表,分析上部叶片净光合作用速率高的原因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动物体稳态调节
研究人员构建用特定的光束控制脑部神经元X激活的小鼠模型,以研究神经元X对体内水分平衡的作用。经多次实验发现:当用特定光束刺激神经元X时,小鼠的舔水次数明显增加。
(1)神经元X应位于______,特定光束刺激神经元X一段时间后,小鼠尿量增加,其原因是______ 。
为进一步探究光刺激下小鼠的舔水行为,研究人员测定了在“光刺激”或“测量前48h限水”情况下小鼠15分钟内的舔水次数。实验设计如表 :(“+”表示处理,“-”表示不处理)
(2)若给小鼠提供冰水舔舐,有小鼠会出现不自主战栗的现象,该反射属于______,该现象的生物学意义是_____ 。
(3)结果显示小鼠的舔水次数为:实验组1>实验组2>对照组,可得结论:___________。
A. 光刺激诱导的小鼠舔水行为与口渴程度无关
B. 光刺激诱导的小鼠舔水行为与口渴程度有关
C. 测量前限水的小鼠舔水行为与口渴程度有关
D. 测量前限水的小鼠舔水行为与口渴程度无关
众所周知:肥胖影响健康。研究人员用EGCG(含茶多酚),研究该物质对肥胖小鼠脂质代谢的影响。测定血液中部分物质的含量,结果如图。
(4)组成脂蛋白的主要成分有_______。
A.甘油三酯 B.磷脂分子 C.胆固醇D.蛋白质
(5)根据图总结EGCG对肥胖小鼠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作用,并结合两种脂蛋白的含量变化分析原因 。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