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在下列四种化合物的化学组成中,圆圈中所对应的含义依次是( )
①②
③
④
A.腺嘌呤、腺嘌呤脱氧核苷酸、腺苷、腺苷
B.脱氧腺苷、腺嘌呤、腺嘌呤脱氧核苷酸、腺苷
C.脱氧腺苷、腺嘌呤核糖核苷酸、腺嘌呤脱氧核苷酸、腺苷
D.脱氧腺苷、腺嘌呤脱氧核苷酸、腺嘌呤核糖核苷酸、腺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图一代表植物体内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物质转化过程。图二代表在一定条件下,测量植物A和植物B的CO2的吸收量随光照强度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一中,⑥代表_______,[H]为___________(填“N ADPH”或“NADH”)。
(2)若将18O2给予密闭容器中的植物,元素18O ______(能或不能)出现在植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中,若对此植物进行遮光处理,容器内的O2含量将逐渐下降并完全耗尽后ATP合成的场所是____________。植物根尖成熟区细胞能完成图一中a~h中的_______过程。
(3)图二中a点时,植物B的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强度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呼吸作用强度。当用光照强度为b时,对A、B植物均处理12小时,则A植物比B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CO2多___________(mg/m2)。
(4)从生长状况相同的棉花叶片上剪出大小、部位相同的若干小圆叶片,平均分成若干份,抽去叶片细胞内的气体,然后置于不同浓度的NaHCO3溶液中,给予相同的一定强度光照,测量小圆叶片上浮至液面所需时间,记录结果绘成曲线如图三,请据此回答。
① 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② 从图解分析, C点以后曲线上行,其原因应该是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细胞内很多化学反应都是在生物膜上进行的,下图表示真核细胞中4种生物膜上发生的化学反应示意图,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图①所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能够催化图①所示的化学反应的酶是_________。
(2)需要光照作为条件的是图____________所示的化学反应,据此可以判断该膜是_______膜。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_______期会发生图②所示的化学反应,该过程会涉及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填一种即可)。
(3)上述4种化学反应中不能在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中发生的是____________。不能在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内进行的是____________。
(4)若图④反应所需的酶的单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n,通过反应过程形成m条肽链,经盘曲折叠构成相对分子质量为的e的C分子,则C分子中肽键的数目是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简称胸苷)在细胞内可以转化为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研究人员用含有3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3H-TDR)的培养液培养活的小肠黏膜层,一段时间后洗去游离的3H-TDR,换用不含放射性TDR的培养液继续培养。连续培养48 h,检测小肠绒毛的被标记部位,结果如图所示(黑点表示放射性部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只有①处的细胞可以进行DNA的复制和细胞分裂
B.若再继续培养一段时间,①②③处都将不再具有放射性
C.若换用3H标记的尿苷培养液,则①②③处均能检测到放射性
D.24h和48h时②③处分别出现放射性,说明H-TDR在小肠黏膜内的运输速度较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已知新型冠状病毒在人群中可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等方式进行传播,人感染该病毒后,机体的免疫系统会发挥免疫功能来消灭该病毒。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后,能产生抗体或淋巴因子的细胞都能对该病毒进行识别
B.人体内的吞噬细胞能特异性吞噬新型冠状病毒,依赖于其细胞膜上的糖蛋白
C.人体内的新型冠状病毒无论是否侵入细胞,都可以与抗体结合并被清除
D.人体免疫系统能够消灭机体内的新型冠状病毒,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示意图分别表示某雌性动物(2n=4)体内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关系,以及细胞分裂图像。请分析并回答:
(1)图①中b柱表示的是________,图②中表示体细胞分裂的是________。图①中Ⅲ的数量关系对应于图②中的________,图①中的数量关系由Ⅰ变化为Ⅱ的过程,细胞核内发生的分子水平的变化是________;由Ⅱ变化为Ⅲ,相当于图②中的________的过程。图①中Ⅰ、Ⅱ、Ⅲ、Ⅳ所对应的细胞中一定不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________,不一定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________。
(2)一对夫妇,妻子表现正常,丈夫患色盲,生了一个染色体组成为XXY,且患色盲的儿子。可能原因是父亲产生精子时图②中________时期发生异常,也可能是母亲产生卵细胞时图②中________时期发生异常。
(3)又如下图,图A是该种生物的一个精细胞,根据染色体的类型和数目,判断图B中与其来自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为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是两种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细胞中与抗体合成分泌有间接关系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填标号)。
(2)图一细胞中大分子物质出入结构④的通道为________。
(3)图二细胞与图一细胞相比,特有的生物膜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填名称)。
(4)图二细胞中的④是________,该结构与图一中的结构⑦功能______(填“相同”或者“不同”)。
若将图二细胞依次浸于蒸馏水、0.3 mol/L蔗糖溶液和0.5 mol/L硝酸钾溶液中,观察原生质体(植物细胞除细胞壁以外的结构部分)的体积随时间的变化,其结果如图所示。
(5)曲线a、b、c中,表示细胞在蒸馏水中的是____,表示在0.5 mol/L硝酸钾溶液中的是_____。曲线a最后不在上升的原因是受___________的限制。
(6)EF段的细胞液浓度变化为____;BC段细胞的渗透吸水能力变化为___________。
(7)试简要分析曲线b、c差异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甲图表示反应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乙图表示将A、B两种物质混合,再在T1时加入某种酶后,A、B两种物质的浓度变化曲线。实验均在最适温度和最适pH条件下完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图中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后,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酶的数量
B.若乙图中的物质A是淀粉,则B可以是麦芽糖,该酶可以是唾液淀粉酶
C.乙图中T2时刻后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酶的活性
D.甲、乙两图所示的实验中,温度和pH都属于无关变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杂交水稻育种成功得益于对雄性不育性状的利用,育种工作者就某水稻品系中发现的雄性不育基因开展了下面的一系列研究。
(1)水稻在抽穗期,幼穗中的雄蕊进行减数分裂产生花粉,此期间水稻对温度敏感。温敏雄性不育系S2表现为高温条件下(≥25℃)雄性不育,此雄性不育性状由RNZ基因控制。为了研究高温对RNZ基因表达的影响,研究人员选取长势基本一致的S2植株,均分为两组分别在低温、高温条件下进行处理,请根据后续实验过程
①检测RNZ基因的表达情况。请依据所学知识,写出以基因转录相对数量为指标,检测S2叶片和幼穗RNZ基因表达情况的基本程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记录数据如图。与S2叶片中RNZ基因表达情况比较,温度变化对S2幼穗中RNZ基因表达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RNZ基因编码的核糖核酸酶在生物体各组织细胞中广泛存在,催化tRNA的加工。依据上述实验结果,研究人员猜测,由于叶片光合速率不同于幼穗,RNZ编码产物可能也分布于叶绿体中。为验证此推测,研究人员做了如下实验:
①构建RNZ-GFP融合基因表达载体(GFP为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此表达载体除具有融合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外,还应具有_________________。
②将表达载体导入____________中,然后通过_________技术获得转入RNZ-GFP融合基因的水稻。
③实验者将转基因植物细胞置于适宜的波长光谱的激发下(该操作会使叶绿体会发出红色荧光),观察到____,证明RNZ蛋白定位在叶绿体中。
④本实验还应补充一组_____________作为对照,若结果为_______________能支持③的结论成立。
(3)根据以上研究成果,为了最终揭示温敏雄性不育的机制,请写出接下来可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写出1个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当今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遭受生物入侵比较严重的国家。鳄龟和巴西龟原产于密西西比河流域,我国多地水生生态系统中已经发现二者分布。鳄龟以肉食性为主,喜食新鲜鱼类;巴西龟以虾、虫、两栖动物、小鱼、水生植物为食。
(1)湿地生态系统是由无机环境和_________组成的___________(开放/封闭)的生命系统。
(2)鳄龟和巴西龟入侵,在缺少______________的情况下,种群数量很容易剧增,导致入侵地生物______________降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降。
(3)为探究本地物种鲤鱼是否能通过视觉逃避鳄龟和巴西龟的捕食,研究人员做了如下实验:用透明玻璃将不透明的玻璃缸(100 cm×60 cm×20 cm)分隔为三室,如图甲。实验一,将10条鲤鱼置于第二室中线处。实验二,在实验一基础上,于第一室中加入两只鳄龟。实验三,在实验二基础上,更换10条鲤鱼,并于第三室中加入两只巴西龟。统计实验组远离捕食者方向的鲤鱼数量,以及对照组中同侧的鲤鱼数量。实验重复30次。结果如图乙、丙。
①据图乙可知,实验一中线两侧鲤鱼数量大致相同。实验二加入鳄龟后,________________。
②综合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由于弃养、放生、养殖逃逸等因素,巴西龟遍布我国野外。你认为放生是有利还是有害?并用已有生态学知识,做出合理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