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间作”是农业上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如图。实验探究了“净作(单一种植)玉米”、“净作甘薯”以及“玉米和甘薯间作”三种种植模式下植物的光合效率,结果如表3。净作模式下植株距离均为30cm。
叶位 | 种植模式 | 玉米净光合速率/umol·m-2·s-1 | 甘薯净光合速率/umol·m-2·s-1 |
上部叶 | 净作 | 21.26 | 19.58 |
间作 | 23.29 | 18.10 | |
下部叶 | 净作 | 16.63 | 12.75 |
间作 | 20.24 | 9.05 |
【1】同一植株不同位置的叶片光合速率不同。下列关于玉米上部叶和下部叶的相关特征描述中,能够解释“上部叶光合速率>下部叶光合速率”的是__________。
A.下部叶片老化程度高,叶绿素含量较低
B.上部叶气孔导度(反应气体进出气孔的效率)高
C.下部叶叶片面积相对较大,颜色更深
D.上部叶相比下部叶接受的光照更多
【2】该“间作”模式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但是否有利于提高玉米和甘薯的产量?请根据图和表信息,结合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加以说明:__________。
玉米是一种热带植物,这使它对寒冷天气极其敏感。Rubisco酶是植物将大气CO2转化为糖的必要条件,而在寒冷的天气里,其在玉米叶片中的含量急剧下降。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高Rubisco酶含量的改良玉米,图为改良玉米和普通玉米在低温下CO2固定效率的比较。
【3】Rubisco酶发挥作用的场所在__________。(具体填写细胞器中的结构)
【4】据图分析,改良玉米相比普通玉米的优势体现在__________。
A.高光强、低温环境B.高CO2浓度,高光强环境
C.低光强、低温环境D.高CO2浓度,低温环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链霉菌是一类高等放线菌,以能够产生丰富的次级代谢产物而著称。聚酮类药物是链霉菌产生的一类重要次级代谢产物,包括四环素等多种抗生素。实验将某种链霉菌与金黄葡萄球菌(细菌)共培养,探究某一类营养成分对该链霉菌产生四环素的影响,实验结果如表。
组号 | 探究的营养成分(40g) | 抑菌圈直径(mm) |
1 | KNO3 4.0g;黄豆粉36.0g | 12.10 |
2 | NH4NO3 4.0g;黄豆粉36.0g | 20.40 |
3 | KNO3 4.0g;蛋白胨36.0g | 11.40 |
4 | NH4NO3 4.0g;蛋白胨36.0g | 18.40 |
【1】链霉菌属于原核生物,该类生物的主要特征是__________。
【2】根据表2判断,最有利于实验室培养链霉菌产生抗生素的是组号___________。
【3】下列对该探究实验结果的分析正确的___________。
A.该实验探究的营养成分是碳源
B.链霉菌对KNO3的利用效率高于NH4NO3
C.该实验探究的营养成分是氮源
D.链霉菌对蛋白胨的利用效率低于黄豆粉
图中实线箭头所示为自然条件下链霉菌细胞内的部分代谢的途径,虚线箭头所示为改造链霉菌以提高聚酮类次级代谢产物合成的原理。
【4】图中物质A的名称是__________。
【5】自然状态下,链霉菌在生长旺盛阶段,聚酮类次级代谢产物较少;而当菌体停止生长时,聚酮类次级代谢产物才开始增加。据图7实线箭头所示途径,结合细胞呼吸的相关知识,可推测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6】由图可知,若要通过控制代谢途径提高聚酮类药物的合成,应____________。
A.减少葡萄糖的供给B.增加内源甘油三脂的合成
C.促进内源甘油三脂的降解D.促进三羧酸循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甲、乙两种植物净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当光照强度大于a时,甲、乙两种植物中,对光能的利用率较高的植物是____________。
(2)甲、乙两种植物单独种植时,如果种植密度过大,那么净光合速率下降幅度较大的植物是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种植物中,更适合在林下种植的是______。
(4)某植物夏日晴天中午12:00时叶片的光合速率明显下降,其原因是进入叶肉细胞的_________ (填“O2”或“CO2”)不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图为ATP结构示意图。研究人员将用32P标记的磷酸注入活细胞,迅速分离细胞内的ATP,发现其末端的磷酸基团被32P标记,其余磷酸基较长时间后才被标记。该实验可以推测( )
A.化学键2易断裂B.化学键1无法断裂
C.ADP中的能量无法利用D.ATP合成需要能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h、10h、23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B. 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
C. 在培养到23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
D. 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豚草是原产自北美的植物,其花粉是北京地区主要的过敏原。课外小组的同学对北安河地区路旁的一片闲散地中的豚草及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连续进行了五年的调查,结果如表所示(单位:株/m2)。
年份 种名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豚草 | 0.3 | 0.6 | 1.1 | 1.5 | 2.3 |
狗尾草 | 10.0 | 9.2 | 8 | 6.8 | 5.5 |
曼陀罗 | 3.0 | 2.1 | 1.1 | 0.3 | 0.1 |
龙葵 | 3.0 | 2.0 | 0.4 | 0 | 0 |
灰绿藜 | 3.2 | 2.8 | 1.7 | 1.3 | 0.6 |
(1)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调查作物植株上蚜虫、跳蝻的密度一般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标志重捕法一般适用于_____________。
(2)取样的关键除应注意随机取样外,还应考虑_______________。
(3)计算种群密度时要取多个样方的平均值,目的是_____________。
(4)请在下图中绘出豚草和灰绿藜种群密度的变化曲线。
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龙须菜,因嫩茎形似龙须而得名,是生活在近岸海域的大型经济藻类。为探究增施CO2和提高温度对其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人员以龙须菜为材料进行实验。图甲为龙须菜叶肉细胞中发生的部分生理过程,图乙为相关实验的结果。
【1】图甲发生在叶绿体中的反应是_____(编号),X物质是_____。
【2】在叶肉细胞中不需要消耗ATP的生理过程是_____。
A.水分解为氧气和氢离子B.三碳化合物的还原
C.氧气和氢离子结合生成水D.二氧化碳进入叶绿体中
【3】据图乙实验结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_。
A.与常温组相比,高温组不利于提高植物的净光合速率。
B.在增CO2情况下,适当升高温度可以提高植物的净光合速率。
C.常温CO2组在超过29天后,净光合速率开始下降,直至低于常温组。
D.增 CO2和提高温度主要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
进一步研究发现,淀粉积累过多会导致光合速率下降。一方面是因为淀粉在叶绿体中积累会导致类囊体膜被破坏而影响光反应;另一方面,氮素被优先分配到淀粉的分解代谢中,造成光合作用所需的含氮化合物不足,进而抑制了光合作用。对不同条件下淀粉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的研究结果如图 1、图 2所示。
【4】据图分析,在增施 CO2 情况下,适当升高温度导致淀粉含量下降的可能原因是____。含氮化合物不足会抑制光合作用,请举一例说明_____。
【5】请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对解决“增施CO2 抑制光合作用”这一问题,提出3条合理化建议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神经和激素对人体环境进行适当调节,对维持内环境稳态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1中a为物质,b,c,d为信息分子,则b为______________,它通过与_____上的受体结合而引发动作电位的产生,当动作电位产生时,膜内的电位变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餐后半小时参与调节的信息分子d主要为______________由____________分泌,其生理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1中与b相比,下列哪项特点是d所特有的(______)
A.靶细胞存在相应受体 B.使突触后膜兴奋
C.随血液运输到全身 D.起作用后即被灭活
(3)图2表示体温调节过程中甲状腺激素分泌调控模式图,图中字母表示腺体、“+”表示促进,“—”表示抑制、数字表示过程。代表分级调节的过程是_______,代表反馈调节的过程是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人们在1.5亿年前的沉积物中发现了已灭绝的剑尾动物化石,对每个个体背甲的长/宽比都进行了测量,这一长/宽比用S表示。在下图中,p曲线表示1.5亿年前时该动物S值的分布。在1亿年前的沉积物中,在三个不同地点发现了三个不同剑尾动物的群体,图中a、b、c分别表示3种动物群体中S值的分布情况,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a、b、c三个群体中,最可能出现新物种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2)在发现该动物的三个地区中,环境最可能保持不变的是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
(3)S值的变化实质是反映了________的变化,这种变化是________的结果,这种作用还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4)要形成新的物种一般需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环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研究发现植物体内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我国学者崔徵研究了锌对番茄幼苗中生长素、色氨酸含量的影响,获得如下实验结果。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
A.在番茄幼苗细胞内色氨酸只能用于合成生长素
B.对照组是将番茄幼苗培养在含有锌离子的蒸馏水中
C.实验组在加锌离子的前后形成了自身对照
D.色氨酸转变为吲哚乙酸发生在核糖体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