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69056  169064  169070  169074  169080  169082  169086  169092  169094  169100  169106  169110  169112  169116  169122  169124  169130  169134  169136  169140  169142  169146  169148  169150  169151  169152  169154  169155  169156  169158  169160  169164  169166  169170  169172  169176  169182  169184  169190  169194  169196  169200  169206  169212  169214  169220  169224  169226  169232  169236  169242  169250  170175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奖。青蒿细胞中青蒿素的合成途径如下图实线方框内所示,酵母细胞也能够产生合成青蒿酸的中间产物FPP(如虚线方框内所示)。科学家向酵母菌导入相关基因培育产青蒿素酵母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过程①需要逆转录酶催化

B.培育产青蒿素酵母菌,必须导入FPP合成酶基因和ADS酶基因

C.由于ERG9酶等的影响,培育的产青蒿素酵母合成的青蒿素仍可能很少

D.在野生植物中提取青蒿素治疗疟疾,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大豆子叶颜色(表现为深绿,表现为浅绿,呈黄色幼苗阶段死亡)和花叶病的抗性(抗病、不抗病分别由基因控制)遗传的两组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实验一:子叶深绿不抗病(×子叶浅绿抗病(→F1:子叶深绿抗病:子叶浅绿抗病=11

实验二:子叶深绿不抗病(×子叶浅绿抗病(→F1:子叶深绿抗病:子叶深绿不抗病:子叶浅绿抗病:子叶浅绿不抗病=1111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实验一和实验二中父本的基因型不同

B. F1的子叶浅绿抗病植株自交,在F2的成熟植株中四种表现型的分离比为1236

C. 用子叶深绿与子叶浅绿植株杂交得F1F1随机交配得到F2成熟群体中,基因的频率为0.75

D. 在短时间内选育出纯合的子叶深绿抗病大豆新品种常规的育种方法,最好用与实验一的父本基因型相同的植株自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表示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图甲和图乙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下面是对图甲中3个物种与图乙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

B. 图乙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

C. 如果资源有限,图甲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乙中物种2也有被排除的危险.

D. 两图中的物种间的种间斗争激烈程度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各取未转基因的水稻(W)和转Z基因的水稻(T)数株,分组后分别喷施蒸馏水、寡霉素和NaHS03,24 h后进行干旱胁迫处理(胁迫指对植物生长和发育不利的环境因素),测得未胁迫和胁迫8 h时的光合速率如图所示。已知寡霉素抑制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中ATP合成酶的活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寡霉素在细胞呼吸过程中抑制线粒体外膜上[H]的传递

B. 寡霉素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的作用部位是叶绿体中的基质

C. 转Z基因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且增加寡霉素对光合速率的抑制作用

D. 喷施NaHS03促进光合作用.且减缓干旱胁迫引起的光合速率的下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为研究光合作用中ATP合成的动力,20世纪60年代,Andre Jagendorf等科学家设计了如下实验:首先人为创设类囊体内外pH梯度,之后置于黑暗条件下,发现随着类囊体内外pH梯度的消失有ATP形成。下列相关说法合理的是

A. 离体类囊体取自绿色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

B. 在绿色植物中该过程也是在黑暗中完成的

C. ATP的合成需要伴随H+运输进入类囊体腔

D. 推测ATP合成的动力来自H+浓度梯度势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从自然界中的生物体内分离得到的天然酶,在工业生产环境中催化效率往往较低。科研人员通过下图所示的流程改造天然酶,已改进酶的功能。对这一改造过程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A.①过程产生的基因突变是随机的

B.②过程中受体菌应处理为感受态

C.③过程筛选突变酶依赖于抗生素

D.多次重复循环导致酶的定向进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为了解决杂交瘤细胞在传代培养中出现来自B淋巴细胞染色体丢失的问题,研究者在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中增加了一个步骤,如下图所示。除了抗原刺激之外,用EBV(一种病毒颗粒)感染动物B淋巴细胞,并使之成为“染色体核型稳定”的细胞株。这样的细胞株能够在HAT培养基中存活,但对乌本苷(Oua)敏感。下列相关分析不合理的是(

A.杂交瘤细胞染色体丢失可能导致抗体产生能力下降

B.B淋巴细胞来源于抗原刺激后动物的淋巴结和脾脏等

C.骨髓瘤细胞应该无法在HAT选择培养基中存活

D.杂交瘤细胞具有持续产生抗EBV抗体的能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山区坡地因树木过度砍伐而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为了治理环境,人们采取了封山育林的措施.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 曲线所用的调查数据主要是采用样方法得到的

B. 在a年内,物种①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 物种③比物种①、②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

D. 若气候适宜,群落在c点后,灌木将持续占主导地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为研究稻螟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某地区将鸭子引入农田捕食稻螟虫,结果仅需2000只鸭就能对4000亩地里的稻螟虫进行有效控制。据此建立了如图所示的两个模型甲、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决定该地区稻螟虫种群密度变化的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

B.甲图曲线变化反映了鸭和稻螟虫间存在捕食关系

C.乙图AB段,稻螟虫初始数量为N0,且每天增加3%,t天后种群数量为N0×003t

D.通过鸭子捕食稻螟虫属于生物防治方法,可以减少农药使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某种昆虫受双因子影响下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除图中所示的外源性因素(温度和湿度)外,还应该有内源性因素

B. 据图的温度和湿度范围,可知环境温度越高,该昆虫生活所需要的最适相对湿度也越大

C. 由图可知影响该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最适温度可能在32.5℃左右

D. 该昆虫在湿度为90%和温度为32.5℃的条件下,其种群数量变化按指数方式增长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