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奖。青蒿细胞中青蒿素的合成途径如下图实线方框内所示,酵母细胞也能够产生合成青蒿酸的中间产物FPP(如虚线方框内所示)。科学家向酵母菌导入相关基因培育产青蒿素酵母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①需要逆转录酶催化
B.培育产青蒿素酵母菌,必须导入FPP合成酶基因和ADS酶基因
C.由于ERG9酶等的影响,培育的产青蒿素酵母合成的青蒿素仍可能很少
D.在野生植物中提取青蒿素治疗疟疾,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大豆子叶颜色(表现为深绿,表现为浅绿,呈黄色幼苗阶段死亡)和花叶病的抗性(抗病、不抗病分别由、基因控制)遗传的两组杂交实验结果如下:
实验一:子叶深绿不抗病(♀)×子叶浅绿抗病(♂)→F1:子叶深绿抗病:子叶浅绿抗病=1:1
实验二:子叶深绿不抗病(♀)×子叶浅绿抗病(♂)→F1:子叶深绿抗病:子叶深绿不抗病:子叶浅绿抗病:子叶浅绿不抗病=1:1:1:1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实验一和实验二中父本的基因型不同
B. F1的子叶浅绿抗病植株自交,在F2的成熟植株中四种表现型的分离比为1:2:3:6
C. 用子叶深绿与子叶浅绿植株杂交得F1,F1随机交配得到F2成熟群体中,基因的频率为0.75
D. 在短时间内选育出纯合的子叶深绿抗病大豆新品种常规的育种方法,最好用与实验一的父本基因型相同的植株自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表示3个共存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图甲和图乙中3个物种的资源利用状况不同,下面是对图甲中3个物种与图乙中3个物种相比较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3个物种的种间竞争激烈
B. 图乙中3个物种的种内斗争激烈
C. 如果资源有限,图甲中物种2有被排除的危险,图乙中物种2也有被排除的危险.
D. 两图中的物种间的种间斗争激烈程度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各取未转基因的水稻(W)和转Z基因的水稻(T)数株,分组后分别喷施蒸馏水、寡霉素和NaHS03,24 h后进行干旱胁迫处理(胁迫指对植物生长和发育不利的环境因素),测得未胁迫和胁迫8 h时的光合速率如图所示。已知寡霉素抑制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中ATP合成酶的活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寡霉素在细胞呼吸过程中抑制线粒体外膜上[H]的传递
B. 寡霉素在光合作用过程中的作用部位是叶绿体中的基质
C. 转Z基因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且增加寡霉素对光合速率的抑制作用
D. 喷施NaHS03促进光合作用.且减缓干旱胁迫引起的光合速率的下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为研究光合作用中ATP合成的动力,20世纪60年代,Andre Jagendorf等科学家设计了如下实验:首先人为创设类囊体内外pH梯度,之后置于黑暗条件下,发现随着类囊体内外pH梯度的消失有ATP形成。下列相关说法合理的是
A. 离体类囊体取自绿色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
B. 在绿色植物中该过程也是在黑暗中完成的
C. ATP的合成需要伴随H+运输进入类囊体腔
D. 推测ATP合成的动力来自H+浓度梯度势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从自然界中的生物体内分离得到的天然酶,在工业生产环境中催化效率往往较低。科研人员通过下图所示的流程改造天然酶,已改进酶的功能。对这一改造过程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①过程产生的基因突变是随机的
B.②过程中受体菌应处理为感受态
C.③过程筛选突变酶依赖于抗生素
D.多次重复循环导致酶的定向进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为了解决杂交瘤细胞在传代培养中出现来自B淋巴细胞染色体丢失的问题,研究者在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中增加了一个步骤,如下图所示。除了抗原刺激之外,用EBV(一种病毒颗粒)感染动物B淋巴细胞,并使之成为“染色体核型稳定”的细胞株。这样的细胞株能够在HAT培养基中存活,但对乌本苷(Oua)敏感。下列相关分析不合理的是( )
A.杂交瘤细胞染色体丢失可能导致抗体产生能力下降
B.B淋巴细胞来源于抗原刺激后动物的淋巴结和脾脏等
C.骨髓瘤细胞应该无法在HAT选择培养基中存活
D.杂交瘤细胞具有持续产生抗EBV抗体的能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山区坡地因树木过度砍伐而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为了治理环境,人们采取了封山育林的措施.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 曲线所用的调查数据主要是采用样方法得到的
B. 在a年内,物种①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C. 物种③比物种①、②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
D. 若气候适宜,群落在c点后,灌木将持续占主导地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为研究稻螟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某地区将鸭子引入农田捕食稻螟虫,结果仅需2000只鸭就能对4000亩地里的稻螟虫进行有效控制。据此建立了如图所示的两个模型甲、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决定该地区稻螟虫种群密度变化的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
B.甲图曲线变化反映了鸭和稻螟虫间存在捕食关系
C.乙图AB段,稻螟虫初始数量为N0,且每天增加3%,t天后种群数量为N0×0.03t
D.通过鸭子捕食稻螟虫属于生物防治方法,可以减少农药使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某种昆虫受双因子影响下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除图中所示的外源性因素(温度和湿度)外,还应该有内源性因素
B. 据图的温度和湿度范围,可知环境温度越高,该昆虫生活所需要的最适相对湿度也越大
C. 由图可知影响该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最适温度可能在32.5℃左右
D. 该昆虫在湿度为90%和温度为32.5℃的条件下,其种群数量变化按指数方式增长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