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为人体中基因对性状控制过程示意图,据图分析可以得出
A. ①过程需要DNA单链作模板,葡萄糖作为能源物质为其直接供能
B. 过程①②者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且遵循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相冋
C.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D. 基因1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细胞自噬是真核生物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有利于细胞度过营养缺乏的时期,对生物体具有重要意义。但其调节机制尚未研究清楚,科研人员利用秀丽隐杆线虫进行相关研究。
(1)秀丽隐杆线虫有两种性别,雌雄同体(2n=10+XX)和雄性(2n=10+X),雌雄同体线虫可自交产生后代,雄虫存在时也可以杂交。特定环境下,雌雄同体线虫经____________过程产生较多的_____________的配子,该配子与染色体组成为n=5+X的配子结合发育成雄性个体。
(2)研究者用诱变剂处理雌雄同体成虫,任其自交产生F1代、F2代。
①若F1代就出现突变个体,一般认为该突变性状为显性,这是因为: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_______的特点,雌雄配子含有相同位点的突变基因的可能性极低,故突变个体可被视为______________(纯合子/杂合子),其表现出的性状是显性性状。
②在F2代出现了某一种自噬异常突变体,在普通环境下,将其与野生型雄虫共同培养,可根据子代是否出现较多性别为________________的个体判断杂交是否成功,再选择其子代中表现型为________________的个体自交,自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野生型雌雄同体;突变型雌雄同体=3:1,初步判断此突变性状为______基因隐性突变决定的。
(3)为确定此自噬异常突变体中突变的基因,科研人员对相应cDNA测序,发现突变体E基因异常,如下图所示:
图1 :野生及突变体E基因非模板链部分编码序列
(注:可能用到的密码子:AUG—甲硫氨酸(起始);AGA/AGG—精氨酸;GAA—谷氨酸;AUA—异亮氨酸;UAA—终止;)
综合上述结果,从分子水平阐述此突变体自噬异常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细胞自噬的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自噬过程示意图
为确定E基因在自噬过程中的作用位置,科研人员利用已知功能的L基因突变体进行了一系列观察研究,结果如下:
线虫类型 | 细胞自噬的现象 | ||
自噬小体 | 自噬溶酶体 | 自噬底物降解 | |
野生型 | 少量 | 有 | 是 |
E基因突变体 | 无 | 无 | 否 |
L基因突变体 | 大量 | 无 | 否 |
E与L基因双突变体 | i_____________ | Ii________________ | Iii_________________ |
研究者根据该结果推测,在自噬过程中E基因控制的过程在L基因之前。请补全上述表格。
(5)由于生物之间具有________________,细胞内自噬过程及调控机制高度相近,使得结构简单的线虫成为细胞自噬研究的模式生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科研人员利用拟南芥来研究种子萌发后下胚轴的生长调控机制。
(1)植物生命活动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最重要的植物激素调节,激素与靶___________结合后发挥调节作用。此外,环境中光、温度等的变化也能作为_______________调节植物生长。
(2)科研人员获得了1个独角金内酯相关基因M发生突变的植株m3。用野生型和m3的种子萌发后的幼苗作为材料完成实验,结果如下(GR24是独角金内酯类似物)。
①本实验中,野生型和m3突变体生长的湿度、_______________等条件相同且适宜。
②对生长在培养基中的拟南芥幼苗进行的处理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光对下胚轴生长的影响。
①分析结果可知,无论是野生型还是m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光照抑制了下胚轴的生长,且该作用效果与M基因无关。
②研究人员推测光受体参与了光照对下胚轴的抑制作用。白光条件下,检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植株的下胚轴长度,结果为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初步支持上述推测。
(4)研究GR24、M基因对下胚轴生长的影响。
①分析白光条件下的各组数据可知,GR24在白光下对m3突变体下胚轴生长无影响,但能够_____________。
②综合分析光暗条件下的各组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科研人员为进一步研究蓝光、红光是否参与了GR24对拟南芥下胚轴的调控,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①请选出实验组的实验材料、实验条件、实验处理和检测指标 ________
A.野生型 B.m3突变体 C.蓝光受体突变体 D.红光受体突变体
E.黑暗条件 F.蓝光条件 G.红光条件H.不同浓度的GR24(0-10umol/L) I.用无菌水处理 J.测量下胚轴长度
②若实验结果为:___________,则证明蓝光和红光都参与调控拟南芥对GR24的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我国科学家应有家鸡作为转基因生物反应器通过卵清获得药用蛋白,重组质粒以及利用目的基因设计引物进行PCR检测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构建重组质粒时应使用限制酶Smal Ⅰ 与EcoR V切割人源目的基因
B.受体细胞中若观察到绿色荧光,表明目的基因导入成功并表达
C.转基因家鸡的不同组织细胞中均能够表达目的基因产生药用蛋白
D.4、5号个体电泳结果说明目的基因成功导入并能在亲子代间遗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西方蜜蜂和东方蜜蜂是主要的人工饲养蜂种。西方蜜蜂因具有更优的生产效益而在世界各地被广泛引种,在引入亚洲的东方蜜蜂自然分布区后,导致后者数量锐减,然而近年来发现入侵地的西方蜜蜂也出现蜂群损失现象。
(1)蜜蜂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_,其存在可加快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作为植物的主要传粉者,西方蜜蜂和东方蜜蜂会竞争__________,因此引入亚洲的西方蜜蜂会导致本土的东方蜜蜂数量减少。
(2)研究发现,狄斯瓦螨可从原始寄主东方蜜蜂向西方蜜蜂转移。推测狄斯瓦螨是导致西方蜜蜂数量减少的原因。为验证推测,研究者进行了多年的大量实验跟踪研究。
①首先对两种蜜蜂巢内清理行为能力做了对比研究。
请补齐方法步骤:
组别 | 操作方法 | 检测 |
实验组 | 打开蜂房盖针刺幼虫,用透明盖封口 | a:幼虫死亡率 b:成年工蜂清理行为(探测,开盖并移除死亡或不健康的幼虫)出现的频率 |
对照组 | 打开蜂房盖__________,用透明盖封口 |
注:针刺模拟狄斯瓦螨的叮咬,同时排除螨传播病毒等其他致病生物对实验的影响
实验结果如下图。
比较左图中两实验组可知,东方蜜蜂幼虫死亡时间__________、比例__________;据右图推测,在蜂群中,东方蜜蜂成年工蜂__________。
②研究者欲进一步探究自然状态下两种蜜蜂幼虫的死亡原因,设计实验用携带病毒的狄斯瓦螨感染两种蜜蜂幼虫,与①实验中的__________组进行比较,发现__________,说明东方蜜蜂和西方蜜蜂致死机制相似,即由狄斯瓦螨传播的病毒是蜜蜂幼虫死亡的主要原因。
③经多年的实验跟踪研究,研究者认为,相比西方蜜蜂,东方蜜蜂能更有效地抵抗经狄斯瓦螨传播的病毒,故狄斯瓦螨是导致西方蜜蜂种群密度下降的原因。请根据上述实验解释这种说法的合理性:__________。
(3)东方蜜蜂与狄斯瓦螨的互作模式是长期__________的结果,这种模式限制了西方蜜蜂在入侵地的数量增长。两类蜜蜂数量的减少会影响到植物的种群数量和物种多样性,进而降低当地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本研究带给你的启示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可引起人体严重的呼吸系统症状,甚至造成死亡。科研人员为研制针对MERS-CoV的特异性治疗药物进行了系列研究。
(1)MERS-CoV主要通过其表面囊膜的S蛋白与宿主细胞膜受体DPP4结合来感染宿主细胞。如图1所示, S1与DPP4结合后导致S1和S2分离,S2的顶端插入到宿主细胞膜上,通过S2蛋白的__________改变从而将两个膜拉近,发生膜融合过程。MERS-CoV进入宿主细胞后,利用宿主细胞内的_________等为原料合成大分子物质组装成新的病毒,扩散并侵染健康细胞。
(2)RBD是MERS-CoV的 S1上与DPP4结合的部分。科研人员用从康复者体内筛选出的三种抗体甲、乙、丙进行实验,研究它们与RBD的特异性结合能力。另用抗体丁作为对照抗体。实验流程如图2所示,结果如图3。在实验过程中将________作为抗原固定,分别将___________________加入反应体系,然后加入酶标记的抗体(能与待检抗体结合,携带的酶可使底物反应显色),其后加入底物显色,检测相应的吸光值(颜色越深吸光值越高)。该实验中抗体丁可以作为对照抗体的理由是___________。实验结果表明_________________。
(3)研究发现MERS-CoV在感染宿主细胞后,有一种更快速的病毒传播方式。当被感染细胞表面的MERS-CoV囊膜蛋白与健康细胞表面的DPP4结合后,膜发生融合实现MERS-CoV的转移。为了探究三种抗体能否抑制MERS-CoV在被感染细胞和健康细胞之间的传播,科研人员展开研究。请在下表中的空白处填写相应处理内容,完成实验方案。(注:鼠DPP4与人DPP4存在结构和序列上的差异)
组别 | 实验处理 | 实验结果 | ||
实验组 | 抗体甲 | 表达病毒囊膜蛋白的细胞 | ①____________ | 无细胞融合 |
抗体乙 | 部分细胞融合 | |||
抗体丙 | 部分细胞融合 | |||
对照组1 | 不加抗体 | ②____________ | 表达鼠DPP4的细胞 | 无细胞融合 |
对照组2 | 抗体丁 | 表达病毒囊膜蛋白的细胞 | ③____________ | 部分细胞融合 |
对照组3 | ④ _________ | 表达病毒囊膜蛋白的细胞 | 表达人DPP4的细胞 | 部分细胞融合 |
实验结果说明,三种抗体中,甲可以阻断病毒通过细胞融合的途径进行传播,乙和丙效果不明显。
(4)科研人员进一步利用多种方法深入研究了三种抗体与RBD结合的区域,实验结果表明,甲与乙结合 RBD 上不同的区域,甲与丙结合RBD的区域部分重叠。综合以上系列研究结果,研究人员推测将__________两种抗体联合使用会具有更强的抗病毒能力。如果希望用联合抗体治疗中东呼吸综合征患者,还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个方面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植物越冬休眠和夏天生长受多种激素的调节,如下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夏季①→③→④过程能增加植物体内细胞分裂素含量,促进植物生长
B. 秋末①→③→⑤过程能增加叶肉细胞内的胡萝卜素含量,提高光合作用速率
C. 越冬休眠过程中,植物体内的赤霉素和脱落酸的含量都会增加
D. 各种植物激素通过直接参与细胞内的代谢过程实现对生命活动的调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苏云金芽孢杆菌的CryIAC基因编码一种蛋白质,该蛋白可杀死鳞翅目昆虫。研究者将CryIAC基因转入玉米中,并对玉米抗性进行鉴定和遗传分析。
(1)将从苏云金芽孢杆菌细胞内获取的CrylAC基因与质粒结合构建________,然后用________法导入普通玉米中,获得T0代植株。
(2)对不同株系植株进行PCR检测,结果如下图。1号为________检测结果。将______接种(施放)于不同株系植株,以________占叶片总面积的百分率作为抗虫能力参数,筛选抗虫的阳性植株。
(3)T0代4号植株表现为非抗虫,但PCR检测结果为________,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选填选项前的符号)。
a.CrylAC基因突变
b.CrylAC基因所在染色体片段缺失
c.CrylAC基因表达效率太低
d.CrylAC基因未导入
(4)将T0代2号植株与普通玉米杂交获得T1代,对T1代进行抗虫鉴定,结果发现抗虫玉米与非抗虫玉米的比值约为3:1。推测导入的CrylAC基因位于____________上,其遗传遵循___________定律。T0代2号玉米自交,子代的性状及分离比为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细胞自噬是指细胞通过降解自身结构或物质使细胞存活的自我保护机制。细胞面临代谢压力时,细胞可降解自身大分子或细胞器为生存提供能量。下图1、图2为酵母细胞自噬的信号调控过程,AKT和mTor是抑制酵母菌凋亡和自噬的两种关键蛋白激酶。
(1)酵母菌的同化作用类型是________。
(2)据图1所示,营养物质充足时,胰岛素与受体结合,激活________来抑制凋亡,激活的该酶一方面可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另一方面可以促进葡萄糖分解为________(中间产物)进入线粒体产生大量ATP。在ATP充足时激活的mTor抑制自噬的发生。
(3)据图2所示,当环境中营养物质或胰岛素缺乏时,mTor失活,酵母细胞通过启动________过程为细胞提供ATP;如果上述过程无法满足代谢需要,酵母细胞则启动 ________程序。
(4)酵母菌在饥饿状态下,内质网或高尔基体会产生膜泡包围细胞内容物形成自噬体。酵母菌液泡内富含水解酶,科学家在研究液泡与自噬的关系时,以野生型酵母菌为对照组,液泡水解酶缺陷型酵母菌突变体为实验组,在饥饿状态下,得到图3所示结果。此结果证明________。自噬发生过程中,液泡在酵母细胞中的地位和人体细胞中________的地位类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出某动物细胞的三种细胞器,经测定其中三种有机物的含量如下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器甲是线粒体,有氧呼吸时葡萄糖进入其中被彻底氧化分解
B.细胞器乙只含有蛋白质和脂质,肯定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和分泌有关
C.若细胞器丙不断从内质网上脱落下来,将直接影响分泌蛋白的合成
D.乳酸菌细胞与此细胞共有的细胞器可能有甲和丙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