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图是光合作用影响因素示意图,请根据图形回答问题:
(1)CO2浓度影响光合作用的___________过程,此过程中碳元素的转移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甲中________点时光合作用速率达到最大值,此时限制光合作用速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植物叶肉细胞产生ATP的场所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叶绿体中CO2的来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陆生植物光合作用所需要的碳来源于空气,其主要以__________形式,通过叶面的___________进入细胞。
(5)乙图中光饱和点是_____点对应的光照强度,此时100cm2叶片1小时生产葡萄糖的总量______________ 。乙图试验b点时,此时叶肉细胞中光合速率_________(填“>”“=”“<”)植株呼吸速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红耳龟原产美洲,作为宠物引入我国。由于宠物弃养和放生行为,红耳龟野外种群数量逐渐增大,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造成威胁。为研究红耳龟入侵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科研人员对当地红耳龟的种群数量和食性进行了调查。请回答下列问题:
(1)红耳龟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消费者,其同化的能量,一部分在________过程中散失,一部分可用于________。
(2)红耳龟的_______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其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直接因素。调查描述、解释和预测红耳龟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常常需要建立_____模型。
(3)研究人员调查了该地区龟鳖类的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下表所示。
红耳龟 | 乌龟 | 中华花龟 | 中华鳖 | 蛇鳄龟 | |
数目(只) | 148 | 20 | 8 | 4 | 1 |
调查结果发现,目前该地区龟鳖类的优势种是_________。由于红耳龟的入侵,导致当地的群落结构发生明显改变,这种变化过程称为________。
(4)为研究红耳龟的食性,研究人员解剖了红耳龟和本地龟类--中华花龟,统计它们胃内残余食物种类及出现次数,发现中华花龟胃内仅有久雨花科、苋科和鱼类三种食物。红耳龟的残余食物统计结果如图所示。
①红耳龟与中华花龟的种间关系属于______,判断依据______________。
②红耳龟入侵后,得以迅速繁殖,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红耳龟的捕食行为还可能会引起本地的鱼类、贝类等生物的种群密度下降,严重时会使当地的物种________降低,影响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能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神经细胞间兴奋的传递依赖突触。无脊椎动物枪乌贼的星状神经节具有巨大的化学突触结构(巨突触),可用微电极来记录突触前动作电位和突触后电位变化(如图1)。以下是关于递质释放机制的相关研究。
(1)在图1中的突触结构中,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后,由突触前膜释放的________作用于突触后膜的________,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2)河豚毒素(TTX)是一种钠离子通道阻断剂。用TTX处理突触前神经纤维,然后每隔5min施加一次刺激,分别测量突触前和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结果如图2。推测TTX导致突触前和突触后神经元电位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上述实验过程中,研究者检测到,在使用TTX后突触前膜处的Ca2+内流逐渐减弱,由此推测“突触前动作电位通过提高突触小体内Ca2+浓度来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研究者利用图1所示标本进行如下实验,获得了支持上述推测的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BAPTA ——是一种Ca2+螯合剂,能够快速与钙离子发生结合,从而阻断钙离子与相应分子的结合“笼锁钙”——是一种缓冲液,暴露在强紫外线下会释放钙离子;强紫外线不影响正常神经纤维兴奋。
实验过程及结果:
第一组:对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适宜电刺激。
实验结果:先检测到突触前动作电位的发生,之后检测到突触后电位的变化。
第二组:先向突触小体注射适量BAPTA,接着在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适宜电刺激。
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实验过程)。
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玉米中因含支链淀粉多而具有黏性(由基因D控制)的籽粒和花粉遇碘变棕色;含直链淀粉多不具有黏性(由基因d控制)的籽粒和花粉遇碘变蓝色。D对d完全显性,位于3号染色体上。科研人员发现可稳定遗传的黏性玉米品种甲具有抗病基因E和耐干旱基因H,其中H基因位于5号染色体上。基因位置如下图所示:
将玉米品种甲与玉米品种乙进行测交实验,F1自交,检测F2群体中不同植株的基因型,发现不同基因型个体数如下表。
EE | Ee | ee | HH | Hh | hh |
39 | 120 | 81 | 59 | 121 | 60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玉米耐干旱基因的遗传遵循__________定律,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玉米抗病性状和黏性性状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人员通过数学统计发现F2群体中EE、Ee、ee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比总是1:3:2,并且发现F1产生的雌配子育性正常,进而推测带有E基因的花粉成活率低。请利用已有的品种甲、乙、F1,设计实验验证上述推测,要求写出实验步骤并预期实验结果(不考虑交叉互换)。
方法一、
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二、
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进一步研究发现品种乙3号染色体上有两个紧密连锁在一起的基因P1和P2(如图),P1编码抑制花粉发育的毒性蛋白,P2编码能解除该毒性蛋白作用的保护性蛋白。品种甲3号染色体上无基因P1和P2。
①据此可知,F1带有E基因花粉成活率低的原因是P1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表达,而P2可能在_________细胞中表达。
②P1和P2被称为自私基因,其“自私性”的意义是使_________更多地传递给子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科学家研究发现:在强光下,激发态叶绿素会与氧分子反应形成单线态氧而损伤叶绿体,然而类胡萝卜素可快速淬灭激发态叶绿素,起到保护叶绿体的作用。下图是夏季连续两昼夜内,某杏树CO2吸收量和释放量的变化曲线图。S1~S5表示曲线与横轴围成的面积。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MN段杏树叶肉细胞合成ATP的场所有__________,造成MN段波动的主要外界因素是__________。
(2)图中B点时,该杏树的叶肉细胞中光合速率______呼吸速率(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经过这两昼夜,该杏树仍正常生长,则有机物的积累量在图示_____(填字母)时刻达到最大值。图中S2明显小于S4,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外界因素最可能是__________,图中FG段CO2吸收量下降,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
(4)在强光条件下,与正常植株相比,缺乏类胡萝卜素的突变体的光合速率_______(填“上升”“不变”或“下降”),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甲种群与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如图表示甲乙个体数量比随时间变化的坐标图。据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甲乙两种群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其中乙为捕食者
B.甲乙两种群均为“J”型增长,增长不受本身密度制约
C.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乙种群在t时刻的数量不一定最大
D.0t时间范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乙种群的出生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科研人员测定某噬菌体单链DNA的序列,得到其编码蛋白质的一些信息,如下图所示。据此作出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终止密码子位于基因的末端,使翻译终止
B.图中结构能使有限的碱基携带更多的遗传信息
C.一个碱基对替换可能引起两种蛋白发生改变
D.缬氨酸(Val)至少有三种密码子,表明了密码子的简并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学家释放了一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标记个体的个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注:横轴为诱捕灯间距)
A.若标记总量为N,回收率为a,则斜纹夜蛾的种群密度为N/a
B.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上升
C.该研究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密度无关,与灯高有关
D.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改变种群年龄结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PIN蛋白是生长素进行极性运输时的输出载体,其合成过程及位置如图所示,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PIN基因经转录、翻译过程合成PIN蛋白
B.PIN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后需经内质网、高尔基体加工
C.生长素经PIN蛋白输出细胞时不需要消耗ATP并可原路返回
D.PIN基因表达异常时,植物可能会失去顶端优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图甲表示某动物卵原细胞中的一对同源染色体,图乙表示该卵原细胞形成的卵细胞中的一条染色体。若只考虑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卵原细胞形成的第一极体的基因型为aeD
B.甲中基因E与e的分离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
C.形成乙的次级卵母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但存在等位基因
D.甲形成乙的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结构变异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