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7372  17380  17386  17390  17396  17398  17402  17408  17410  17416  17422  17426  17428  17432  17438  17440  17446  17450  17452  17456  17458  17462  17464  17466  17467  17468  17470  17471  17472  17474  17476  17480  17482  17486  17488  17492  17498  17500  17506  17510  17512  17516  17522  17528  17530  17536  17540  17542  17548  17552  17558  17566  170175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面是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示意图,要想得到人工种子,需要培养到(   )

离体的器官、组织、细胞①→愈伤组织②→胚状体③→植株④

A、①   B、③   C、②   D、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列关于高倍镜使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先在低倍镜下观察找到目标并移到视野中央后,再转换至高倍镜

B.换用高倍镜后,先用粗准焦螺旋调节,再用细准焦螺旋调节

C.高倍镜下的放大倍数是物镜和目镜倍数之和

D.高倍镜下看到的细胞多而且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图表示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请据图回答:

(1)促进茎生长的生长素最适浓度是         mol/L,此浓度对根的生长的效应是           

(2)从图中分析,根、芽、茎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性有差异,三者敏感程度依次增强是          

(3)纵观三条曲线可见生长素对同一植物的              不同,单独看一条曲线表明生长素具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火灾常给森林带来较大危害,但是某些国家有时对寒带地区森林中的残枝落叶等进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以对森林进行资源管理,这种人工火烧的主要目的是

A.消灭森林病虫害  B.刺激树木种子萌发 

C.加速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  D.提高森林的蓄水能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人体的绝大部分营养物质是在小肠内被吸收的,因为小肠

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  ②有环形皱襞  ③有小肠绒毛  ④柱状上皮细胞上有微绒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图中,A、B两图分别是温度和氧浓度对小麦根系吸收K+、NO的影响。请据图回答:

(1)图A中,在40℃范围内,根系吸收离子的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快,是因为温度升高能通过提高___________的活性来提高___________作用的强度,从而促进根系对矿质元素的吸收。温度提高到40℃后,根系吸收离子的速度随温度升高而迅速减慢。这因为过高的温度_______________。这说明矿质元素的吸收与___________有密切关系。

(2)图B中,随着氧浓度增加,根吸收离子的速度___________,而细胞液中的糖浓度___________。当氧的体积浓度达30%以后,对K+、NO的吸收曲线呈平行状态,这是受到_________________的限制;糖浓度曲线也呈平行状态,这是受_____________的限制。

(3)图A和图B中,当温度和氧浓度相同时,根细胞对K+、NO的吸收速度不同。这说明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___________,这一现象与_______________有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面是某小组的同学为证明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提出的两种实验方案。他们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分成甲、乙两组,实验过程中不断地滴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湿润。

方案一:将甲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暴露在空气中)。观察记录落叶的变化。

方案二:将甲组灭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暴露在空气中)。观察记录落叶的变化。

(1)上述两种实验方案能否达到实验目的?请说明理由。

方案一:                                                                        

                                                                               [来源:Z_xx_k.Com]

方案二:                                                                       

                                                                              

(2)甲、乙两组实验为什么要用相同的树叶?

(3)现在由你进行实验设计,请写出你的设计方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某同学在作“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过程中,进行大胆的创新,实验步骤和现象如下表:

实 验 组

5分钟后质壁分离

再过5分钟

滴加清水5分钟后

1

0.3 g/mL

无变化

质壁分离复原

2

0.5 g/mL

无变化

无变化

3

1 mol/L KNO3溶液

质壁分离复原

无变化

4

1 mol/L醋酸溶液

无变化

无变化

      请分析各组装片发生变化的原因。

    第1组                                                                         

                                                                                 [来源:Z+xx+k.Com]

    第2组                                                                    

                                                                                 

    第3组                                                                    

                                                                                 

    第4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科学家从一植物体分离出一些完整的细胞,给予适宜的外部条件,结果这些细胞发育成了完整的植物体。下列概念中不符合这个生理过程的是(    )

A.细胞的分裂                     B.细胞的分化

C.细胞的癌变                     D.细胞的代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根据下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200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分别授予了英国科学家悉尼·布雷内、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和英国科学家约翰·苏尔斯顿,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在器官发育和“程序性细胞死亡”过程中的基因规则,“程序性细胞死亡”是细胞的一种生理性、主动性的自觉“自杀”行为,这些细胞死得很有规律,似乎是按编好了的“程序”进行的。犹如秋天片片落叶的凋落,所以这种细胞死亡又称为“细胞凋亡”。在生物的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不但要恰当地产生,而且也要恰当地死亡。

(1)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在人体发育成熟之前的阶段,总体来说细胞诞生的多,死亡的少

B.发育成熟后,人体内细胞的诞生和死亡处于一个动态平衡阶段

C.该死亡的细胞没有死亡是机体抗性强的表现

D.“程序性的细胞死亡”是基因调控的结果

(2)细胞的衰老和死亡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下列属于衰老细胞特征的是         

A.细胞内水分减少

B.细胞呼吸速率增强

C.细胞的物质运输能力下降

D.细胞内酶的活性降低

(3)人在胚胎发育的初期具有尾,但在胚胎发育的后期已失去尾;在蝌蚪发育形成青蛙的过程中,尾也逐渐消失。从细胞水平看,这是由于                           

(4)在健康的机体中,细胞的生生死死总是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当中。例如,如果该死亡的细胞没有死亡,就可能导致       ,形成癌症;如果受到       的攻击,使不该死亡的_________细胞过多地死亡,就会破坏人体的免疫力,导致艾滋病。

(5)后来科学家研究发现,控制“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基因有两类,一是控制细胞死亡的基因,另一类是启动或促进细胞死亡的基因。两类基因相互作用共同控制着细胞的正常死亡。你认为研究“细胞的程序性死亡”的机制对于治疗癌症有何意义?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