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图是由4个圆所构成的元素概念的关系图,其中4为最大圆,3、2、1依次减小。试判断符合这种关系的是 ( )
A.1.大量元素、2.主要元素、3.基本元素、4.最基本元素
B.1.基本元素、2.最基本元素、3.大量元素、4.主要元素
C.1.主要元素、2.大量元素、3.最基本元素、4.基本元素
D.1.最基本元素、2.基本元素、3.主要元素、4.大量元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严重冲击婚姻、家庭和两性关系等伦理道德观念的技术是( )
A.利用动物克隆技术克隆人 B.通过基因治疗手段治疗人类的遗传病
C.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有效确认身份和侦破案件
D.利用人类基因序列,生产基因工程产品、分析病理、治疗疾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在一块含有淀粉的琼脂块上的四个圆点位置,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如下图所示。将上述实验装置放入37℃恒温箱中,保温处理24小时后,用碘液滴在琼脂块上,可见其上面呈蓝色的斑块个数是:( )
A.1 B.2 C.3 D.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生物学的遗传规律研究离不开合适的实验材料,如小鼠、果蝇、玉米、豌豆等,请根据下述实验回答问题:
(1) 为了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生命学院的师生选用一定数量的小鼠进行实验,统计实验数据如下表。分析并回答。
组别 | 实验过程 | 实验结果 | |
动物实验 | 1] | (1只)白色×(1只)黑色 | 生育3只黑色个体,2只白色个体 |
2 | (1只)黑色×(1只)黑色 | 生育1只黑色个体, | |
3 | (1只)白色×(1只)1白色 | 生育了4只白色个体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9分,每空1分)在生命科学研究中,“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是经常使用的研究手段。请仔细阅读分析并回答有关问题:
(1)某科学家做“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时,分别用同位素32P和35S作了标记。
噬菌体成分 | 细菌成分 | |
核苷酸 | 标记32P | 31P |
氨基酸 | 32S | 标记35S |
此实验所得的结果是,子代噬菌体和亲代噬菌体的外形及侵染细菌的特性均相同,请分析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子噬菌体的DNA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 ,原因是 。
②子噬菌体的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元素是 ,原因是 。
③此实验说明了 。
(2)将大肠杆菌放在含有同位素15N培养基中培育若干代后,细菌DNA所有氮均为15N,它比14N分子密度大。然后将DNA被15N标记的大肠杆菌再移到14N培养基中培养,每隔4小时(相当于分裂繁殖一代的时间)取样一次,测定其不同世代细菌DNA的密度。实验结果DNA复制的密度梯度离心试验如下图所示。
①中带含有的氮元素是 。
②如果测定第四代DNA分子密度,N标记的比例表示为 。
③如果将第一代(全中)DNA链的氢键断裂后再测定密度,它的两条DNA单链在试管中的分布位置应为 。
④上述实验表明,DNA复制的方式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先用同位素14C标记一个DNA分子,然后加入含有12C的游离的脱氧核苷酸,在适宜的条件下经过n次复制后,所得DNA分子中含有12C的脱氧核苷酸链数与含14C的脱氧核苷酸链数之比是 ( )
A.2n:1 B.(2n-2):n C.(2n-1):2 D.(2n-1):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在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中,赫尔希和蔡斯做了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用32P、35S标记同一组T2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
B.该实验的步骤是标记、培养、搅拌、离心、检测
C.用含有充足有机物的完全培养基培养T2噬菌体
D.该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人类在预防与诊疗传染性疾病过程中,经常使用疫苗和抗体。已知某传染性疾病的病原体为RNA病毒,该病毒表面的A蛋白为主要抗原,其疫苗生产和抗体制备的流程之一如下图:请回答:
(1)过程①代表的是 。
(2)过程②构建A基因表过载体时,必须使用 和 两种工具酶。
(3)过程③采用的实验技术是 ,获得的X是 。
(4)对健康人进行该传染病免疫预防时,可选用图中基因工程生产的 所制备的疫苗。对该传染病疑似患者确诊时,可从疑似患者体内分离病毒,与已知病毒进行
比较;或用图中的 进行特异性结合检测。
(5)若B淋巴细胞改为B细胞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吗? _________.
原因是 。
(6)该病毒抗体最终可以从 和 中提取
(7)动物细胞融合除了采用植物细胞原生质体融合常用的诱导剂外,还可以采用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