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血友病A的遗传属于伴X遗传。某男孩为血友病A患者,但他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都不是患者。血友病A基因在该家庭中传递的顺序是
A. 外祖父→母亲→男孩 B. 祖母→父亲→男孩
C.祖父→父亲→男孩 D.外祖母→母亲→男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图甲是反射弧模式图,图乙是测定某神经纤维上电位变化的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 B 处的兴奋通过 传递给 C 中的肌细胞。
(2)若剪断 B 处的传出神经,再用较强的电流刺激 A 处,在C 处 (填“能”或“不能”)产生相应的反应。
(3)神经冲动在突触的传递受很多药物的影响。某药物能阻断突触传递,如果它对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和降解(或再摄取)等都没有影响,那么导致神经冲动不能传递的原因可能是该药物影响了神经递质与 的结合。
(4)若在图乙中的 D 处给予一次较强的刺激,电表会发生 次偏转;D处发生反极化时,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位呈现 的状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列有关基因重组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基因重组过程中可产生新的基因型
B.基因重组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来源之一
C.基因重组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
D.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过程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列五种反应依次属于
⑴某人一吃海鲜就出现严重的腹泻 ⑵美国有一免疫功能异常的儿童,不能接触任何病原体,少量病菌感染亦可导致严重发病 ⑶人体感染酿脓链球菌后,机体产生的抗体不仅向它发起进攻,也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 ⑷当细菌的外毒素进入人体后,体内产生特异性的抗毒素与之结合,使它丧失毒性
①正常免疫 ②自身免疫病 ③免疫缺陷 ④过敏反应
A.②③①④ B.④③②① C.②①④①③ D.④③①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图表示神经细胞的细胞膜,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反极化状态时,钠离子浓度②比①高
B.去极化过程中,大量钠离子从①侧到②侧
C.复极化过程中,大量钾离子从②侧到①侧
D.静息电位的形成可能与膜上的b物质有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是植物体的两个重要生理活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下面甲图表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请分析回答:
(1)甲图中过程①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进行的,发生的能量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图①—⑤的过程中,能使ADP含量增多的过程是________(写标号)。
(3)若将乙装置中1%NaHCO3溶液(可为植物提供CO2),换成等量的1%NaOH溶液(可吸收钟罩内空气中的CO2),则在开始的短暂时间内,植物的叶绿体中C3化合物与C5化合物相对含量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将上述密闭装置,每天适宜光照12小时,几星期后,植物最终死亡,分析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植物细胞中提取完整线粒体和叶绿体,制成悬浮液,分别加入2支试管中,标号为1号,2号。在1号试管中加入适量的葡萄糖溶液,在2号试管中加入等量的NaHCO3溶液,给予充足光照,观察到的现象是1号试管___________,2号试管_____________两试管发生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某种蝇的翅的表现型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如果翅异常的雌蝇与翅正常的雄蝇杂交,后代中25%为雄蝇翅异常、25%为雌蝇翅异常、25%雄蝇翅正常、25%雌蝇翅正常,那么,翅异常不可能由
A.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 B.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
C.性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 D.性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水稻的有芒(A)对无芒(a)为显性,抗病(B)对感病(b)为显性,这两对基因自由组合。现有纯合有芒感病株与纯合无芒抗病株杂交,得到的F1代,再将此F1代与无芒的杂合抗病株杂交,子代的四种表现型为有芒抗病,有芒感病,无芒抗病,无芒感病,其比例依次为
A.9∶3∶3∶1 B.3∶1∶3∶1 C.1∶1∶1∶1 D.1∶3∶1∶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基因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的是
A.若遗传因子位于染色体上,则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
B.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接近1:1
C.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基因型个体比接近1:2:1
D.由F2出现了“3: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