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22391  22399  22405  22409  22415  22417  22421  22427  22429  22435  22441  22445  22447  22451  22457  22459  22465  22469  22471  22475  22477  22481  22483  22485  22486  22487  22489  22490  22491  22493  22495  22499  22501  22505  22507  22511  22517  22519  22525  22529  22531  22535  22541  22547  22549  22555  22559  22561  22567  22571  22577  22585  170175 

科目: 来源: 题型:

调查与统计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物科学研究之中。以下是调查统计方法的具体运用,请回答有关问题:

(1)为了解一些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和发病率,某班同学拟从青少年型糖尿病和红绿色盲中选取一种,在全校学生及其家庭中开展调查。

①人类的大多数疾病都与遗传基因有关,受一对或多对等位基因的控制。其中,青少年型糖尿病属于________________基因遗传病,红绿色盲属于________________基因遗传病。

②青少年型糖尿病和红绿色盲,一般选取后者开展调查比较可行。请说明理由。

③在调查时,全班同学分为若干个小组,分工进行调查。为了保证调查的群体足够大,调查调束后应如何处理各小组的调查数据?________________

(2)为了模拟样方法测定种群密度,两位同学分别在一张50cm×50cm的白纸上制作方格表,将200粒绿豆种子随机撒在白纸上,选择5个方格进行计数,再计算出种群密度。

①计数完成后,应如何计算种群密度?________________

②两位同学的调查结果有较大差异,你认为原因可能有哪些?(答出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07年夏天,太湖爆发蓝藻灾害,导致水质严重恶化,无锡市因此出现饮用水荒。“无锡太湖蓝藻的爆发,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国家环保总局官员在新闻发布会上如是说。从自然因素上来讲,太湖水位今年比往年要低,水少;另外,由于去年是暖冬,今年4月无锡气温在20度左右,适合蓝藻生长。但是,人为因素也非常重要,上游河流污染物排放严重,太湖湖体中的氮、磷浓度升高,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1)太湖蓝藻爆发时湖面漂浮着一层绿膜,部分游客认为这是绿藻而不是蓝藻。对此,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是否具有________________来判断。

(2)水位低是太湖蓝藻爆发的原因之一,从本质上来看这是降低了太湖生态系统的_____。而温度是通过影响细胞内_______的活性来影响蓝藻的生长。

(3)为了防止太湖水源被污染,环保部门加强对太湖上游流域沿岸工厂的监测,现怀疑某工厂是污染源之一,并对其排污口进行了检测。检测员沿河每隔100米取水样一次,共取9份并依次编号为①一⑨,已知⑤号水样正对工厂排水口。检验员对所取水样进行了如下处理:I.检测水样中的蓝藻数量(A组);II.滤除水样中全部蓝藻后,每份水样分为三等份,编号B、C、D,其中B、C组分别添加适量的N和P,D组不添加无机盐。然后加入等量的蓝藻,放置在阳光下若干天,再检测水样中蓝藻量,统计数据如下表(蓝藻数量,单位:百万细胞/mm3),请回答有关问题:

水样编号

A组(原始水样)

0.2

0.3

0.3

1

10

10

7

7

6.5

B组(添加N)

1

1.5

2

2.5

20

19

18

17

18

C组(添加P)

8

9

9.5

10

11

9.5

7.5

7.5

7

D组(无添加)

0.2

0.2

0.3

l

10

9

7

7

6.5

①     通过A组数据可以判断该工厂是污染源,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进行B、C、D分组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主要是N含量超标还是P含量超标,其中D组起__________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工厂上游和下游水域限制蓝藻增长的主要因素分别是_____和________,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2005年6月,在四川发生的人--猪链球菌病,引起了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其病原体是猪链球菌。下列关于猪链球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组成猪链球菌遗传物质的核苷酸有4种  

B.猪链球菌产生的可遗传变异来自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C.猪链球菌无核膜、无细胞器

D.猪链球菌通常进行有性生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甲状腺有缺陷会导致牲畜甲状腺激素缺乏。调查发现某地区耕牛甲状腺缺陷有两种原因,一是缺碘;二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请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缺少甲状腺激素的牛,其双亲可以正常   

B.甲状腺有缺陷的个体,可能具有不同基因型

C.甲状腺有缺陷的个体,一定有相同的基因型 

D.双亲中一方有缺陷,后代中可能有正常个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当人体长时间大量运动后,血液中的水、无机盐、葡萄糖等营养物质会大量消耗,此时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的活动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A.胰岛A细胞活动加强,胰岛B细胞活动减弱

B.胰岛A细胞和B细胞的活动都加强

C.胰岛B细胞和A细胞的活动都减弱

D.胰岛B细胞活动加强,胰岛A细胞活动减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从生物学角度看,下列古诗中表现为物种间竞争关系的是

       A.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近年来科学家报道大气圈的臭氧层严重受损,造成紫外线增强的现象。紫外线为高能量的光线,在生物体内易激发超氧化物的形成,致使脂质氧化而破坏其功能。据此前提,植物短暂地暴露在高紫外光条件下,其光合作用能力立即显现受抑制主要是因为

A.光合酶受到破坏     B.囊状结构薄膜受到破坏

C.暗反应受抑制       D.DNA受到破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某学生做了如下实验:他用碘液检验一块干面包,面包变成了深蓝色。然后他嚼碎了另一块干面包,并用本尼迪克溶液(一种用来检验麦芽糖的试剂)检验之,嚼碎的面包变成了红色,      (麦芽糖与本尼迪克试剂反应的颜色)。因此,他得出结论,认为当面包被嚼碎时,淀粉变成了麦芽糖。这位学生的实验设计不正确之处在于

A.未对嚼碎的面包做淀粉检验  B.未对唾液做淀粉检验

C.未对干面包做麦芽糖的检验  D.未考虑面包的制作时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把培养在含轻氮(14N)环境中的一细菌,转移到含重氮(15N)环境中培养相当于复制一轮的时间,然后放回原环境中培养相当于连续复制两轮的时间后,细菌DNA组成分析表明

A.3/4轻氮型、1/4中间型                 B.1/4轻氮型、3/4中间型?

C.1/2中间型、1/2重氮型                   D.1/2轻氮型、1/2中间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05年2月18日,英国食品标准署就食用含有添加苏丹红色素的食品向消费者发出警告,并在其网站上公布了亨氏、联合利华等30家企业生产的可能含有苏丹红一号的359个品牌的食品。这些产品包括虾色拉、泡面、熟肉、馅饼、辣椒粉、调味酱等。英国食品标准署不仅要求立即召回这些产品,而且还要求销售这些产品的商家立即将其下架,否则追究法律责任。2月23日,中国也对苏丹红一号下达了追杀令,一个星期后,含有苏丹红一号的食品首先在北京被查获,由此揭开了中国对苏丹红一号实行从生产、流通、餐饮各环节拉网式围剿行动的序幕。“苏丹红一号” 不是食品添加剂,其主要用途是用于溶剂、蜡、汽油等增色和为鞋、地板等增光。据专家介绍,不法厂家在食品中添加苏丹红的主要目的增加红色,由于苏丹红是合成染料,对光线的敏感性不强,天然辣椒素经过光照会褪色,而添加了苏丹红后就不容易褪色,能够长期保持食品鲜红的颜色。经毒理学研究表明,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苏丹红一号”会导致鼠类患癌(癌细胞的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发生变异)。那么“苏丹红一号”是否对人体有危害,某生物兴趣小组同学们想通过实验得到答案。如果你是其中一员,请回答:

(一)、根据动物细胞工程知识,你认为采取下列哪种技术手段最合适(   )

   A、动物细胞融合    B、动物细胞培养     C、胚胎移植     D、核移植

(二)、根据上述选择,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苏丹红一号”是否对人体有危害。

1. 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实验方法步骤:

(1)材料准备:从医院妇产科获取所需要的原材料组织,浓度为0.09%“苏丹红一号”试剂,高倍显微镜,培养瓶若干,配制好的培养液。

(2)制备检测细胞:将上述组织用剪刀剪碎,再用胰蛋白酶使其分散成单个细胞,然后配制成一定浓度的细胞悬浮液,再将该悬浮液放入含有培养液的培养瓶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再用胰蛋白酶使细胞从瓶壁上脱离下来,配制成悬浮液,分装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培养瓶中培养一段时间,这时的细胞就可以用来做检测材料。

(3)检测过程:

1取两只培养瓶,标号为1、2,分别往其中加入等量配制好的培养液,再往1中滴加几滴0.09%“苏丹红一号”试剂,摇匀。

②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3. 可能的实验结果及结论: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