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列关于生物学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转运RNA只有三个碱基并且只携带一个特定的氨基酸,携带氨基酸的转运RNA共有61种
B. 控制紫茉莉细胞核遗传和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分别是DNA和RNA
C. 红螺菌的体内具有光合色素,能够在缺氧的情况下利用光能,以有机酸、醇等物质,使自身迅速增殖,故红螺菌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应属于分解者
D. 有一种遗传病是由线粒体DNA基因突变所致,某女生的母亲患有此病,如果该女生结婚生育,则其子女是否患病须经基因检测才能确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专家最初预测人的基因组大约有105 个基因,“人类基因组计划”课题组近来研究估计,可能只有3——5万个基因。对于人类基因的“大缩水”,如果从基因控制蛋白质的角度看,人类在使用基因上很“节约”,与其它物种相比要高效,很可能是
A.一个基因控制合成多种蛋白质
B.一个基因含有多个遗传密码
C.合成一个蛋白质时共用多个基因
D.基因的分子结构不稳定,易变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玉米的高甜对非甜为一对相性状,现有两袋高甜玉米种子(编号为甲、乙),已知其中有一袋是纯种,请用最简便的方法,鉴别并保留高甜玉米种子。
A.甲×乙
B.甲×乙,得到的F1反复自交,筛选出高甜玉米
C.甲、乙分别与隐性个体测交
D.甲×甲;乙×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镰刀型贫血病基因(常染色体隐性)对疟疾有很强的免疫力。生活在疟疾病区的人若携带一个镰刀型贫血病突变基因,就对疟疾有一定的抵抗力。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这种隐性突变的纯合子将全部患有致命的镰刀型贫血病
B.疟疾病区的人群镰刀型贫血症携带者的数目比按照概率计算出来的数目少
C.正常基因的纯合子可能患疟疾而死亡
D.杂合子既不患贫血病,对疟疾也有一定的抵抗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继“人类基因组计划”于2003年底正式启动,将对生命科学产生重大影响。下列哪项工程技术与蛋白质的结构功能无关
A. 将干扰素分子的两个半胱氨酸替换成丝氨酸,便于保存
B. 神经组织中的一种可溶性蛋白质PrPC 末端的一个氨基酸发生空间构象变化成为不溶性蛋白质,导致海绵样脑组织病变
C. C4植物光合作用效率高是因为PEP羧化酶活性高,若将RuBP羧化酶加以改造,可大大提高C3植物固定CO2的能力
D. 将蛋白酶和脂肪酶混合于发泡剂中制成固定化酶制剂,广泛用于生产洗衣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科学家在一池塘里将两种鱼分别单独和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出四类食物在它们的胃内所占的比例如下表:
饲养方式 | 植丛中的动物 | 底栖动物 | 浮游动物 | 其它 | |
鱼种1 | 单养 | 0.42 | 0.12 | 0.01 | 0.45 |
混养 | 0.05 | 0.35 | 0.05 | 0.55 | |
鱼种2 | 单养 | 0.43 | 0.23 | 0.01 | 0.33 |
混养 | 0.40 | 0.12 | 0.04 | 0.44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单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植丛中 ②单养时鱼种2多出没在池底③混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池底 ④混养时,鱼种 1多出没在池底,鱼种2多出没在植丛中 ⑤混合放养有利于对资源和空间的利用
A.①④⑤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①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科学家曾试图将神经组织中的施旺细胞移植到受伤的中枢神经区域内以治疗截瘫患者,但效果并不理想。2000年,西班牙科学家邱也特用嗅鞘细胞代替施旺细胞,使瘫痪的实验鼠立了起来。这表明
A.中枢神经细胞比周围神经细胞的再生能力差
B.嗅鞘细胞的分化程度比施旺细胞高
C.高度分化的神经细胞也具有全能性
D.嗅鞘细胞与中枢神经细胞的遗传物质的差异比施旺细胞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人体内的糖类可用于①储存能量 ②参与构成细胞膜 ③参与构成细胞壁④参与组成核酸 ⑤直接在线粒体中氧化分解释放能量
A.①②④ B. ①②④⑤ C. ①④ D. ①②③④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之间,既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又能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大体依次分为感应、反应、效应三个阶段。
B.体液免疫过程中,抗原往往要借助T细胞的呈递
C.在细胞免疫的感应阶段,需要抗体来消灭从靶细胞中释放的抗原
D.病毒感染时,在细胞免疫前,往往先通过体液免疫的作用,来阻止病毒通过血液循环而扩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之后,会引起靶细胞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这种变化的是
A.溶酶体的活性被激活 B.渗透压发生变化
C.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 D.释放免疫活性物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