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为了检测“苏丹红”对人体细胞的毒害作用,研究人员以哺乳动物组织块为实验材料开展有关研究,得到下表结果。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该实验开始时先制备细胞悬液
B.该实验还需设置一个空白对照组
C.该实验控制的最适温度为25℃左右
D.实验结果表明较低浓度的苏丹红毒性较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列有关限制性内切酶识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从反应类型来看,限制性内切酶催化的是一种水解反应
B.限制性内切酶的活性受温度、pH的影响
C.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只能识别双链DNA中某种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D.限制性内切酶识别序列越短,则该序列在DNA中出现的几率就越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经测定某化合物含C、H、O、N、S元素,该化合物不可能具有的一项功能是 ( )
A.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B.用于基因工程获得黏性末端
C.用于精子、卵细胞的相互识别 D.细胞中蛋白质合成的直接模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图所示为用两栖动物的卵所做的实验图解,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蝌蚪肠上皮细胞核中含有青蛙发育所需的________________,重新组合的细胞类似于蛙的____________细胞,经过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形成组织和器官。本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具有全能性。
2)图中A过程采用的技术手段称作______________技术。如果用生物技术使番茄和马铃薯的体细胞融合,首先要获得___________,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从理论上讲用融合后的细胞培育出的“番茄—马铃薯”植株是_____________(可育/不可育)。
(3)上图表示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在获得B淋巴细胞之前,小鼠已被多次注射 (相同/不同)抗原,注射后小鼠体内发生相应的 (细胞/体液)免疫反应,生成能产生抗体的B淋巴细胞。
(4)①过程中,常用的与植物细胞融合相同的方法是 诱导融合。融合结果随机出现多种不同的杂交细胞。②过程在特定的 上进行筛选,从而得到 细胞。④培养的气体环境为 。
(5)由于单克隆抗体与传统方法获得抗体相比,具有 的特点,广泛用于疾病的诊断等方面。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为探究高温对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
(1)实验过程与结果:
①取两个洁净试管编号1和2;
②在1号管中加入2 mL 3%新鲜过氧化氢溶液,2号管中加入1 mL 20%新鲜肝脏研磨液。分别置于100℃恒温水浴5 min;
③将2号试管中的肝脏研磨液加入1号试管,振荡摇匀,再置于100℃恒温水浴5 min,结果未观察到气泡产生。
(2)结果分析:推断观察不到气泡产生的可能原因 。
(3)有人在原实验的基础上设计了以下实验验证上边的推断:
①:将试管温度慢慢降至37℃,无气泡产生。继续向试管中加入2 mL 3%新鲜过氧化氢溶液,观察,若无气泡产生说明 。
②:将试管温度慢慢降至37℃,无气泡产生。继续向试管中加入1 mL新鲜的20%新鲜肝脏研磨液,观察,若无气泡产生说明 。
③:如果①和② 同时成立,则证明原因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图A表示某哺乳动物的一个器官中一些处于分裂状态的细胞图像,图B表示相关过程中细胞核内DNA含量变化曲线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A中Ⅰ、Ⅱ、Ⅲ细胞分别对应图B中的 区段。
(2)图A中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是 ,有染色单体的细胞是 ,有2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是 。
(3)图A中Ⅲ细胞经过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名称是 。
(4)若—个细胞经过图B曲线所示全过程,最多可产生 个子细胞;在 对应的区段中很有可能发生基因突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成熟的植物细胞具有中央大液泡,可与外界溶液构成渗透系统进行渗透吸水或渗透失水。下图甲表示渗透装置吸水示意图,图乙表示甲图中液面上升的高度与时间的关系,图丙表示成熟植物细胞在某外界溶液中的一种状态(此时细胞有活性)。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甲图漏斗液面上升可知,实验初始时c两侧浓度大小是a_____b(大于或等于或小于)。由图乙可知漏斗中溶液吸水速率在_________,最终液面不再上升,当液面不再上升时,c两侧浓度大小是a_____b(大于或等于或小于)。
(2)丙图中相当于甲图中c的组合结构是__________(填序号),结构②当中充满的液体是___________。此时细胞液的浓度与外界溶液的浓度大小关系是_________。
A.细胞液 < 外界溶液 B.细胞液 > 外界溶液 C.细胞液 = 外界溶液 D.都有可能
(3)把一个已经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侵入清水当中,发现细胞液泡体积增大,说明细胞在渗透吸水,细胞能否无限吸水?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一个已经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浸入低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发现细胞液泡体积也在增大。当液泡体积不再增大时,细胞液浓度是否一定和外界溶液浓度相等?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I. 右图表示某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不同的氧气浓度下O2吸收量和CO2生成量的变化,请据图回答:
(1)图中曲线QR区段CO2生成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2)P点的生物学含义是无氧呼吸消失点,由纵轴、CO2生成量和O2吸收量共同围成的面积所代表的生物学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图中的AB段与BC段的距离等长,说明此时有氧呼吸释放的CO2与无氧呼吸释放的CO2相比_________(填“一样多”或“更多”或“更少”)。在原图中绘出无氧呼吸产生的CO2随氧气浓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注意交点)。
Ⅱ.右图是夏季晴朗的一天,某种绿色植物在24小时内O2吸收量和释放量的变化示意图(单位:mg/h)。A、B点对应时刻分别为6:00和19:00。请分析回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分为G1期、S期和G2期)和分裂期(M期)。下图标注了甲动物肠上皮细胞的细胞周期各阶段的时长及DNA含量。若用含放射性同位素的胸苷(DNA复制的原料之一)短期培养甲动物肠上皮细胞后,处于S期的细胞都会被标记。洗脱含放射性同位素的胸苷,换用无放射性的新鲜培养液培养,定期检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被标记的M期细胞开始出现到被标记的M期细胞开始减少时,所经历时间为S期时间
B.从被标记的M期细胞开始出现到被标记的M期细胞开始减少时,所经历时间为S+G2期时间
C.从被标记的M期细胞开始出现到被标记的M期细胞开始减少时,所经历时间为G2+M期时间
D.从被标记的M期细胞开始出现到被标记的M期细胞开始减少时,所经历时间为M期时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有关“通过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的实验中,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说明了生物材料具有缓冲物质H2CO3/NaHCO3。
B.根据所得实验数据,画pH变化曲线时,一般以pH为横轴,以酸或碱的量为纵轴。
C.本实验每一组都进行了自身前后对照。
D.在研究生物体维持pH稳定机制的实验中,用生物材料处理的结果与缓冲液处理的结果完全相同,与自来水处理的结果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