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研究证实ATP既是“能量通货”,也可作为神经细胞间信息传递中的一种信号分子,其作为信号分子的作用机理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神经细胞中的ATP主要来自 ▲ (生理过程)。研究发现,正常成年人安静状态下24小时有40 kg ATP发生转化,而细胞内ADP、ATP的浓度仅为2—10 mmol/L,为满足能量需要,人体解决这一矛盾的合理途径是 ▲ 。
(2)由图可知,细胞间隙中的ATP在有关酶的作用下,磷酸基团逐个脱离下来。最后剩下的是 ▲ 。
(3)据图分析,囊泡中的膜结构直接来自于细胞中的 ▲ ;ATP与P2X和P2Y受体结合,直接引起 ▲ (结构)发生电位变化。u
(4)为了研究X物质对动物细胞的影响,某研究小组用不同浓度的X物质将细胞处理24小时。然后测量各组细胞内ATP的浓度和细胞死亡的百分率,经过多次试验后:所得数据如图所示:
实验组编号 | A | B | C | D | E | F |
X物质的浓度(ng mL-1) | 0 | 2 | 4 | 8 | 15 | 32 |
细胞内ATP的浓度(nmol mL-1) | 80 | 70 | 50 | 20 | 5 | 1 |
细胞死亡的百分率 | 1 | 3 | 10 | 25 | 70 | 95 |
①该实验的因变量是 ▲ 。
②若用混有浓度为2ng mL-1的X物质的饲料饲喂大鼠,其小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会受到 ▲ (促进/抑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列关于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葡萄糖和果糖分子均有还原性
B.葡萄糖和麦芽糖可被水解
C.构成纤维素的单体是葡萄糖和果糖
D.乳糖可以被小肠上皮细胞直接吸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9用相同的完全培养液,在相同条件下分别培养水稻和番茄幼苗。在二者的吸水率几乎相同的情况下,72 h后原培养液中部分离子浓度发生了如下表所示的变化(表中数据为72 h后溶液中部分离子浓度占实验开始时的百分比)。分析下表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不同植物对同一离子的需要量是不同的
B.与番茄相比,水稻对SiO需要量大,对Ca2+需要量小
C.不同植物根尖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是不同的
D.植物对各种离子的吸收速率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有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海洋渔业生产中,合理使用网眼尺寸较大的网具进行捕捞,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下列不正确的解释是( )
A.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
B.减少捕捞强度,保持足够的种群基数
C.维持良好的年龄结构,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
D.改变性别比例,提高种群出生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现有氨基酸800个,其中氨基总数为810个,羧基总数为808个,则由这些氨基酸合成的含有2条肽链的蛋白质共有肽键、氨基和羧基的数目依次分别为
A.799、11和9 B.800、10和8 C.798、12和10 D.798、2和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关于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选用含叶绿体少而小的细胞来观察
B.活细胞中,细胞质基质中的叶绿体是静止不动的
C.选用含叶绿体大而少的细胞来观察
D.制片时叶片应保持干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过程如下图:
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①过程是转录,它以基因的两条DNA链分别为模板合成mRNA
B.②过程是翻译,只需要mRNA、氨基酸、核糖体、酶、ATP即可
C.③过程表明所有的性状都是通过基因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实现的
D.基因中替换一个碱基对,往往会改变mRNA,但不一定改变生物的性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已知H2O2酶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组织中,它能催化H2O2的分解反应。锈铁钉上的Fe3+也能催化H2O2的分解。现有新鲜的肝脏研磨液、锈铁钉、3%的H2O2溶液以及量筒、滴管、试管夹、三角架、试管若干、酒精灯、烧杯、剪刀。请用这些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来证明:肝脏研磨液中是否含有H2O2酶;若有,请用所给条件继续设计实验证明该酶的一种特性。
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3支干净的试管,编号为A、B、C,各加入3mL 3%的H2O2溶液。
第二步: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列关于生物固氮和氮循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氮在大气中的体积分数高达78%,可直接被生物利用
B.圆褐固氮菌能独立固氮,是自养需氧型微生物
C.根瘤菌的代谢类型属于自养厌氧型
D.对氮源有不同需求的各种微生物,在氮循环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