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入侵物种会对当地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发生灾难性影响。某课外探究小组
的同学在一块荒地中,对某种入侵植物和几种本地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
调查,调查的结果如表所示(单位:株/m2)。
年份植物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A | 10.0 | 9.2 | 8 | 6.8 | 5.5 |
B | 3.0 | 2.1 | 1.1 | 0.3 | 0.1 |
C | 0.3 | 0.6 | 1.1 | 1.5 | 2.3 |
D | 3.0 | 2.0 | 0.4 | 0 | 0 |
E | 3.2 | 2.8 | 1.7 | 1.3 | 0.5 |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所调查的A~E五种植物中,你认为入侵物种是________,请
在给出的坐标中绘出该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
(2)通过调查分析知道,入侵种群在原产地时,AA个体为24%,aa
个体为4%;侵入该地区后,Aa个体为48%,aa个体为16%。则该物种在入侵后的
基因频率________。 (填增大、减小、不变)
(3)如果要全面了解所调查地块的物种多样性(微生物除外),除要调查地面上的植物、动
物种类以外,还应进行________________的调查。
(4)该课外探究小组的同学在学校实验田中划出了5块面积和土壤肥力都相同的区域,
分别种植了数量不等的大豆。每一区域内的植株分布都是均匀的,待成熟后,统计数
据如下表,请分析回答:
区域号 | 区域植株数 | 荚果数/植株数 | 每个荚果中种子数 |
1 | 20 | 8.3 | 6.0 |
2 | 40 | 6.8 | 5.9 |
3 | 60 | 3.9 | 6.2 |
4 | 80 | 2.7 | 5.9 |
5 | 100 | 2.1 | 6.0 |
①请用生态学原理,简要解释各组大豆随植株数增多而荚果数减少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通过对表中数据分析,你还能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经研究发现,从孕妇的羊水中提取的干细胞在实验室培养后形成了骨骼、血管、肌肉、神经以及肝脏等多种人体器官组织。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此过程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B.神经细胞的分化程度比干细胞的分化程度低
C.提取的干细胞与其形成的肌肉细胞染色体组成不同
D.经培养后形成的多种人体组织细胞中mRNA存在差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种皮光滑豌豆和种皮皱缩豌豆杂交,F1全是种皮光滑的豌豆,自交后代F2中种皮皱缩的有1850株,则种皮光滑的株数约为( )
A.5550株 B.3700株
C.1850株 D.7400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是漫长的。直到20世纪初期,人们仍普遍认为蛋白质是遣传物质。当时人们作出判断的理由不包括 ( )
A.不同生物的蛋白质在结构上存在差异
B.蛋白质与生物的性状密切相关
C.蛋白质比DNA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并且能够自我复制
D.蛋白质中氨基酸的不同排列组合可以贮存大量遗传信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Ⅰ.据研究,某种植物的理想品种能合成两种对人类疾病有医疗价值的药物成分,其合成途径如图所示,请回答有关问题:
基因:M_ 基因:nn
前体物质药物1药物2
(1)根据药物成分的合成途径,可说明基因控制生物性状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实现。
(2)现有两纯种植物,一种只能合成药物1,另一种两种药物都不能合成,这两种植物杂交,F1都只能合成药物1,F1自交产生的F2中有三种表现型:只能合成药物1?两种药物都能合成?两种药物都不能合成=9∶3∶4。F2的性状分离比说明基因M(m)与N(n)的遗传遵循________定律,请用遗传图解说明上述杂交过程。
(3)用上述方法选育能合成两种药物的植株,费时较长,请写出用上述F1在较短时间内培育该种植株的过程。
Ⅱ.在家兔中黑色(B)对褐色(b)为显性,短毛(E)对长毛(e)为显性,这些基因是独立遗传的。现有纯合黑色短毛兔和褐色长毛兔。试回答下列问题:
(1)设计培养出能稳定遗传的黑色长毛兔的育种方案(简要程序):
第一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F2中黑色长毛兔的基因型有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其中纯合子占黑色长毛兔总数的________,杂合子占F2总数的________。
(3)此题依据的原理是基因的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列有关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ATP在细胞内含量很多
②若细胞内Na+浓度偏高,为维持Na+浓度的稳定,细胞消耗ATP的量增加
③人在寒冷时,肾上腺素和甲状腺素分泌增多,细胞产生ATP的量增加
④人在饥饿时,细胞中ATP与ADP的含量难以达到动态平衡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如图表示不同化学元素所组成的化合物,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图中①为某种大分子的组成单位,则①最可能是氨基酸
B.若②是良好的储能物质,则②是脂肪
C.若③为大分子物质,且能储存遗传信息,则③一定是DNA
D.若④主要在人体肝脏和肌肉内合成,则④最可能是糖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已知桃树中,树体乔化与矮化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D、d控制),蟠桃果形与圆桃果形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H、h控制),蟠桃对圆桃为显性。下表是桃树两个杂交组合的实验统计数据:
亲本组合 | 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株数 | ||||
组别 | 表现型 | 乔化蟠桃 | 乔化圆桃 | 矮化蟠桃 | 矮化圆桃 |
甲 | 乔化蟠桃×矮化圆桃 | 41 | 0 | 0 | 42 |
乙 | 乔化蟠桃×乔化圆桃 | 30 | 13 | 0 | 14 |
(1)根据组别________的结果,可判断桃树树体的显性性状为________。
(2)甲组的两个亲本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
(3)根据甲组的杂交结果可判断,上述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理由是:如果这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甲组的杂交后代应出现________种表现型,比例应为________。
(4)桃树的蟠桃果形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已知现有蟠桃树种均为杂合子,欲探究蟠桃是否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即HH个体无法存活),研究小组设计了以下遗传实验,请补充有关内容。
实验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比较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①如果子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蟠桃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
②如果子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蟠桃不存在显性纯合致死现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在群体中,位于某对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的两个以上,决定同一性状的基因,称为复等位基因。如控制人类ABO血型的基因。已知紫色企鹅的常染色体上也有一系列决定羽毛颜色的复等位基因:G、gch、gh、g。该基因系列在决定羽毛颜色时,表现型与基因型的关系如下表:
羽毛颜色表现型 | 基因型 |
深紫色 | G |
中紫色 | gch |
浅紫色 | gh |
白色 | gg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复等位基因的出现体现了基因突变的 特点,企鹅羽毛颜色的基因型共有 种。
(2)若一只深紫色企鹅和一只浅紫色企鹅交配后,生下的小企鹅羽毛颜色为深紫色:中紫色=1:1.,则两只亲本企鹅的基因型分别为 和 。
(3)若中紫色雌雄企鹅交配后,后代出现中紫色和白色企鹅,现让子代中的中紫色与浅紫色杂合体交配,请用柱状图表示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4)基因型Gg的个体是深紫色的,研究发现由于臭氧层“空洞”,近年来在紫外线的辐射增强的地区,某些基因型Gg个体的背部也会长出白色羽毛,产生这种变异的原因可能是某些细胞在有丝分裂的 期发生了基因中 序列的改变;也可能是染色体结构发生 变异。
(5)现有一只浅紫色雄企鹅和多只其他各色的雌企鹅,如何利用杂交方法检测出该雄企鹅的基因型?(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实验结果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列是有关某种淀粉酶的实验,处理方式及结果如下表及图所示。根据结果判断,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试管编号 | 试管Ⅰ | 试管Ⅱ | 试管Ⅲ |
pH | 8 | 8 | 7 |
温度 | 60℃ | 40℃ | 40℃ |
淀粉酶 | 1 mL | 1 mL | 1 mL |
淀粉 | 1 mL | 1 mL | 1 mL |
A.此种淀粉酶在作用35 min后便会失去活性
B.在60℃的环境中此种淀粉酶已失去活性
C.此种淀粉酶在中性环境中的催化速率比碱性中的快
D.物质甲对试管Ⅲ中淀粉酶活性的促进作用大于试管Ⅱ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