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的正确说法是( )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C.“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
D.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汶川大地震后,灾区居民因饥饿、寒冷等原因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易受病原体感染。下图表示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机体发生的体液免疫过程。请回答:
(1)图中c是___________细胞,②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
(2)与e细胞功能相适应的膜性细胞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图中字母)。
(4)预防接种后,当病原体侵入时,体液免疫的主要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图中数字表示),其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可迅速消灭病原体,有效预防某些疾病。
(5)图中b细胞成熟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病原体侵入细胞后,这类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细胞会与靶细胞接触,使之释放抗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将新鲜萝卜切成酒杯形,放在一个烧杯中,如下图所示。萝卜的内外有两种液体,只知道其中一种是清水,另一种是30%的蔗糖溶液,开始时,两个液面是平的,过了一段时间后,液面出现了如图所示的结果。
(1)液体A是______________,液体B是______。
(2)图甲中的C处细胞正在________水分,此时,它的细胞液浓度应该________A液的浓度。
(3)图乙中的C处细胞正在________水分,此时,它的细胞液浓度应该________B液的浓度。
(4)请绘出此时图乙中D处细胞的光学显微结构图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列有关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染色体中DNA分子上的一个碱基对缺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B.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均可以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到
C.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D.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理是抑制有丝分裂中期纺锤体的形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DNA分子模板链上的碱基序列携带的遗传信息最终翻译成的氨基酸如下表所示。则右图所示的转运RNA(tRNA)所携带的氨基酸是(注:反密码子从携带氨基酸的一端开始读码)( )
GCA | CGT | ACG | TGC |
赖氨酸 | 丙氨酸 | 半胱氨酸 | 苏氨酸 |
A.赖氨酸 B.丙氨酸
C.半胱氨酸 D.苏氨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图为某动物体内细胞分裂的一组图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②③细胞中染色体数与DNA数的比例为1∶2
B.①②③细胞产生的子细胞均有同源染色体
C.表示有丝分裂的细胞及分裂的顺序②→③→①
D.着丝粒数与染色体数的比例为1∶1的细胞是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列大肠杆菌某基因的碱基序列的变化,对其所控制合成的多肽的氨基酸序列影响最大的是(不考虑终止密码子)
A.第6位的C被替换为T B.第9位与第10位之间插入1个T
C.第100、101、102位被替换为TTT D.第103至105位被替换为1个T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将萝卜磨碎制得提取液,取少量分别加入pH为3~9 的盛有等量过氧化氢溶液的几支试管中,保持适宜的温度,结果每支试管都产生气体。重复上述实验,只是提取液的添加量减半,两次实验过氧化氢含量的变化曲线如上图,请问:
(1)萝卜提取液中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_____。
(2)为什么曲线 A 和 B 中,过氧化氢含量最低点位于同一直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是第________________次实验?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对提取液进行加热处理,处理后进行第三次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__,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在控制条件下将生态和生理特性十分相似的两种农作物(甲和乙)混种在一起,对实验数据统计处理后,得到如下图结果。预测当播种比例为甲∶乙=5∶5时,种群竞争能力将表现出的趋势是( )
A.甲、乙均增 B.乙强甲弱 C.甲强乙弱 D.甲、乙均减弱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