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科学家用显微技术除去变形虫的细胞核,发现其新陈代谢减弱,运动停止;当重新植入细胞核后,发现其生命活动又恢复到正常状态。这说明( )
A.细胞核是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B.细胞核是遗传物质的储存和复制场所
C.细胞核是细胞遗传特性的控制中心
D.人工去核的细胞一般不能存活很长时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种群的增长率逐步降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在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中基因型AA的个体占24%,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72%,基因型为aa的个体占4%,那么基因A和基因a的频率分别是( )
A.24%,72% B.36%,64% C.57%,43% D.60%,4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列有关观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观察必须通过感官去收集信息 B.有时需要使用一些辅助工具
C.亲自观察的结果一定正确 D.观察到的内容一定如实记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利用紫外线对离体培养的小鼠绒毛上皮细胞进行诱变处理后,对甘氨酸的吸收功能丧失,且这种特性在细胞多次分裂后仍能保持。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A.经过诱变的细胞都含有一对相应的隐性突变基因
B.突变后的细胞的细胞膜上相应的载体蛋白缺失或结构发生变化
C.突变后的细胞中转运RNA种类减少
D.诱变处理破坏了细胞中催化ATP合成的相关酶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图中的A、B、C表示3个自然条件有差异的地区,地区间的黑粗线表示存在一定的地理隔离。A地区某些个体由于机会开始分布到B、C地区,并逐渐形成两个新物种,③中的甲、乙、丙分别表示3个种群。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上述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B.甲、乙两个种群的基因库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C.乙、丙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但两种群的基因频率相同
D.甲、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两个种群基因库组成完全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蚱蜢属于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蝗科,危害禾本科植物,多分散在田边、草丛中活动。生活在绿草丛中的蚱蜢多为绿色,生活在干草丛中的蚱蜢多为黄褐色。为证实两种体色的蚱蜢因环境不同而数量比例不同,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完成下列探究方案。
(1)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步骤:①选择绿草丛区A和____________区B。
②收集蚱蜢,并在翅下用有色颜料分别标记绿色蚱蜢和黄褐色蚱蜢若干。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一段时间后捕捉蚱蜢,记录、统计结果。
(3)实验结果如下表。根据表内数据绘制A、B两区域不同体色蚱蜢回收率的柱形图。
区域 | 项目 | 黄褐色蚱蜢 | 绿色蚱蜢 |
绿草丛区A | 释放数 | 400 | 500 |
回收数 | 52 | 150 | |
干草丛区B | 释放数 | 500 | 600 |
回收数 | 60 | 30 |
(4)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上述实验结果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人与自然”节目中报道,湖北省麋鹿自然保护区将一只雄鹿和七只雌鹿散放到保护区中,经过一段时间以来的追踪和观察,这些麋鹿已经适应了野生生活。根据以上材料请分析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若无意外灾害,这些麋鹿将发展成为一个自然种群
B.可以预见,该麋鹿种群发展过程中种群密度将增大
C.种群发展过程中要受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D.该种群数量将会按“J”型曲线一直发展下去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