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用洋葱鳞片叶表皮制备观察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的临时装片,观察细胞的变化。下列有关实验操作和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将装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后,再观察细胞质壁分离现象
B.在盖玻片一侧滴入清水,细胞吸水膨胀但不会破裂
C.用不同浓度的KNO3溶液处理细胞后,均能观察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D.当质壁分离不能复原时,细胞仍具正常生理功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孕妇身体浮肿是司空见惯的事,快生产的时候,孕妇本来是36码的脚,却穿着42码的鞋。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少 B.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少
C.血液中尿素含量多 D.血液中无机盐含量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列关于植物对水分吸收和利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植物细胞分化成熟的过程中吸水的主要方式不变
B.不同生存环境下的植物,根毛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一般不同
C.所有植物都必须依靠根尖吸水,并通过气孔失水
D.蒸腾作用强弱与光照、大气湿度等有关,但不受土壤条件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多数真核生物基因中编码蛋白质的序列被一些不
编码蛋白质的序列隔开,每一个不编码蛋白质的序列称为一个内含子。这类基因经转录、加工形成的mRNA中只含有编码蛋白质的序列。某同学为检测某基因中是否存 在内含子,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步骤①:获取该基因的双链DNA片段及其mRNA;
步骤②:加热DNA双链使之成为单链,并与步骤①所获得的mRNA按照碱基配对原则形成双链分子;
步骤③:制片、染色、电镜观察,可观察到图中结果。
请回答:
(1)图中凸环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该基因有________个内含子。
(2)如果先将步骤①所获得的mRNA逆转录得到DNA单链,然后该DNA单链与步骤②中的单链DNA之一按照碱基配对原则形成双链分子,理论上也能观察到凸环,其原因是逆转录得到的DNA单链中不含有________序列。
(3)DNA与mRNA形成的双链分子中碱基配对类型有________种,分别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用32P标记玉米体细胞(含20条染色体)的DNA分子双链,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在第二次细胞分裂的中期、后期,一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总条数和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分别是( )
A.中期20和20、后期40和20 B.中期20和10、后期20和20
C.中期10和10、后期40和40 D.中期20和10、后期40和1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 )
A.狐吃了一只兔,狐就可获得兔的全部能量
B.影响高山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阳光
C 当草食动物从天然草场移离后,植物竞争的强度会降低
D.新疆哈密瓜大又甜,昼夜温差是影响其糖分含量的因素之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图表示的是遗传信息在生物体内各种物质之间的传递过程。分析并回答有关问题:
(1)在人体肝脏中,有些细胞正进行②过程,说明该细胞正在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
(2)⑤过程表示______,进行的主要场所是______。
(3)③过程主要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__侵入人体细胞的情况下,需要________酶的催化。
(4)基因对性状的控制,可以通过控制________________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还可以通过控制________来直接影响性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图表示不同的生物或成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M表示基因多样性,a~d表示四种不同的植物, 则在剧烈变化的环境中最不容易被淘汰的可能是b
B.若M表示物种丰富度,a~d表示四个不同的演替阶 段,则从光裸的岩地演替成森林的顺序依次为a→c→d→b
C.若M表示生物所含的能量,则森林生态系统的a~d四个种群中,a所处的营养级最高
D.若M表示种群密度,则a~d四种野生生物的种内斗争最激烈的一定是b种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观察细胞结构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低倍镜下物像清晰,换高倍镜后视野变暗,应首先调节细准焦螺旋
B.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神经细胞,可以观察到核糖体,以及突触小体等结构
C.视野中有异物,转动物镜发现异物不动,移动装片也不动,则异物在目镜上
D.制作口腔上皮装片时为防止产生气泡,首先在载玻片滴加1~2滴清水,然后再盖盖玻片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