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酶解法制备原生质体的原理是利用酶溶液对细胞壁成分的降解作用。蜗牛酶液从蜗牛(以植物为食)消化腺中提取;果胶酶、纤维素酶从微生物中提取。为了研究不同酶液的酶解效果,某实验小组取无菌烟草幼叶,切成相同大小的小片,等量放入6支试管中,试剂用量和实验结果列于下表。请回答有关问题。
试管编号 项目 | I
| Ⅱ
| Ⅲ
| Ⅳ
| V
| Ⅵ
|
蒸馏水(mL) | 2 | O | 1 | 1 | 1 | 1 |
缓冲液(mL) | 0 | 2 | 1 | 0.5 | 0.5 | 0.5 |
果胶酶液(mL) | O | 0 | O | 0.5 | O | 0 |
蜗牛酶液(mL) | O | 0 | O | O | 0.5 | 0 |
纤维素酶液(mL) | 0 | O | 0 | O | 0 | 0.5 |
实验结果(绿色深浅程度) | - | - | - | +++ | ++++ | ++ |
(注:“+”越多表示绿色越深,“一”表示颜色无显著变化)
(1)实验过程中,需要轻摇试管,其目的是 ,使原生质体从叶小片中游离出来,以便观察悬浮液绿色的深浅。
(2)从绿色的深浅可推测:蜗牛酶液酶解效果最好,原因是蜗牛酶液含有 等多种酶。该实验中 是空白对照组,其设置意义是 。
(3)用网筛过滤原生质体到离心管内,离心后收集沉淀物,并用 洗涤。
(4)原生质体是否符合要求还需进行检验,其检验的方法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若干家庭中的人类某种遗传病的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据此可推测该病最可能是(注:表中“+”表示患病,“-”表示正常)
家庭类别 成员 | Ⅰ | Ⅱ | Ⅲ | Ⅳ |
父亲 | + | - | + | - |
母亲 | - | + | + | - |
儿子 | +- | + | + | +- |
女儿 | +- | - | + | - |
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C.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D.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
请据图回答:
(1)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________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
(2)X与甲中图示生物类群的能量来源不同,X代表的生物为________;Y的细胞结构与丙中图示生物不同,Y的细胞结构最主要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气中的CO2在甲中图示的处(在a~d中选择)合成有机物;含碳有机物在甲中图示的________处(在a~d中选择)可以分解为CO2。
(4)化石燃料除燃烧外,还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途径产生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若白天光照充足,下列哪种条件对作物增产有利( )
A.昼夜恒温25 ℃
B.白天温度25 ℃,夜间温度15 ℃
C.昼夜恒温15 ℃
D.白天温度30 ℃,夜间温度25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如图所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其中a和b为物质的两种运输方式,下列对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若图示为肝细胞膜,则尿素的运输方向是Ⅱ→Ⅰ
B.细胞的癌变是因①的改变而导致的
C.适当提高温度将加快②和③的流动速度
D.图中b过程属于被动运输,a过程经过的结构是载体蛋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人体中绝大部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突触实现的。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
B.兴奋通过突触时由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再转化为电信号
C.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之间是有间隙的
D.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列有关受精作用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受精卵中全部遗传物质来自父母双方的各占一半?
B.受精时,精子和卵细胞双方的细胞核相互融合?
C.受精卵中染色体数与本物种体细胞染色体数相同?
D.受精卵中染色体来自父母双方的各占一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植物生长素具有低浓度时促进生长、高浓度时抑制生长的特性。以下哪一现象或应用不能说明生长素调节具有“两重性”( )
A.在自然状况下,大型乔木的树冠多呈圆锥形
B.被大风刮倒的树木,其露出地面的根总是向地生长
C.置于窗台上的盆栽植物总是朝窗外生长
D.用生长素或其类似物除去稻田双子叶杂草时要使用较高的药剂浓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