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在配制酵母菌的培养基时,常添加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如果葡萄糖浓度过高,反而会抑制酵母菌的生长。其原因最可能是( )
A.葡萄糖被合成了淀粉 B.酵母菌细胞失水
C.改变了培养液的pH D.酵母菌发生了变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若某基因有303对碱基,现经过突变,成为300对碱基对,它合成的蛋白质分子与原来基因合成的蛋白质分子相比较,差异可能为( )
A.只相差一个氨基酸,其他顺序不变
B.长度相差一个氨基酸外,其他顺序也有改变
C.长度不变,但顺序改变
D. A、B都有可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家禽鸡冠的形状由两对基因(A和a,B和b)控制,这两对基因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与性别无关。据下表回答问题:
项目 |
|
|
|
|
基因 |
|
|
|
|
组合 | A、B同时 |
|
|
|
存在 |
|
|
|
|
(A-B-型) | A存在、 |
|
|
|
B不存在 |
|
|
|
|
(A-bb型) | B存在、A |
|
|
|
不存在 |
|
|
|
|
(aaB-型) | A和B都不 |
|
|
|
存在 |
|
|
|
|
(aabb型) |
|
|
|
|
鸡冠 |
|
|
|
|
形状 | 核桃状 | 玫瑰状 | 豌豆状 | 单片状 |
杂交 |
|
|
|
|
组合 |
|
|
|
|
甲:核桃状×单片状―→F1:核桃状,玫瑰状,豌豆状,单片状 |
|
|
|
|
乙:玫瑰状×玫瑰状―→F1:玫瑰状,单片状 |
|
|
|
|
丙:豌豆状×玫瑰状―→F1:全是核桃状 |
|
|
|
|
(1)甲组杂交方式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___,甲组杂交F1 代四种表现型比例是______________。
(2)让乙组后代F1 中玫瑰状冠的家禽与另一纯合豌豆状冠的家禽杂交,杂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在理论上是__________________。
(3)让丙组F1 中的雌雄个体交配,后代表现为玫瑰状冠的有120只,那么表现为豌豆状冠的杂合子理论上有______只。
(4)基因型为AaBb与Aabb的个体杂交,它们的后代基因型的种类有______种,纯合子占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下图一是人类某一类型高胆固醇血症的分子基础示意图(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以D和d表示)。根据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图一
(1)控制LDL受体合成的是__________性基因,基因型为____________的人血液中胆固醇含量高于正常人。
(2)由图一可知携带胆固醇的低密度脂蛋白(LDL)进入细胞的方式是________,这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的特点。
(3)下图二是对该高胆固醇血症和白化病患者家庭的调查情况,Ⅱ7与Ⅱ8生一个同时患这两种病的孩子的几率是________,为避免生下患这两种病的孩子,Ⅱ8必需进行的产前诊断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若Ⅱ7和Ⅱ8生了一个患严重高胆固醇血症的孩子,其最可能原因是发生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二
(4)遗传学上将染色体上某一区段及其带有的基因一起丢失,从而引起的变异叫缺失。个体正常发育的内在条件是具有全套基因,在控制某相对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中,如果缺失一个,个体的生活力可能会降低但能存活,如果一对基因都缺少,则会因为在个体发育中该性状无法发育形成而使个体不能存活。鸡的性别决定方式属ZW型,芦花与非芦花是一对相对性状,芦花(B)对非芦花(b)为显性,且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现有一芦花母鸡ZBW与非芦花公鸡ZbZb杂交,子代出现了一只非芦花公鸡。请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判断这只非芦花公鸡的出现是由染色体缺失造成的,还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
方法一:取该非芦花公鸡的部分精巢细胞用__________酶处理,然后按漂洗、染色、制片等步骤制成__________分裂的临时装片,置于显微镜下,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期的细胞进行观察,观察染色体是否出现“拱形”结构。如果有,则是由染色体缺失引起的,反之则是由基因突变造成的。
方法二:杂交试验法:将该非芦花公鸡与多只________(芦花、非芦花、芦花和非芦花均可)母鸡进行交配,请简要阐述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ATP在细胞中能够释放能量和储存能量,从其化学结构看,原因是( )
①腺苷很容易吸收能量和释放能量 ②第三个高能磷酸键很容易断裂和再结合 ③第三个磷酸基团很容易从ATP上脱离(即第二个高能磷酸键断裂),使ATP转变成ADP,同时释放能量 ④ADP可以在酶的作用下迅速与一分子磷酸结合,吸收能量形成第二个高能磷酸键,使ADP转变成ATP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