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为获得较纯净的细胞膜以研究其结构与功能。请你完成下列实验设计并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最好选取人的____________作实验材料,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成熟的红细胞
B.肝脏细胞
C.白细胞
D.口腔上皮细胞
(2)要获得较纯净的细胞膜,两个最重要的步骤是:
①将选取的上述材料放入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____________获得较纯净的细胞膜。
(3)将膜成分中的磷脂提取出来,铺在水面上,测得磷脂占有面积为S,那么该细胞膜的表面积约为____________。
(4)通过有关方法,测得多种膜的化学成分如下表所示:
化学成分 膜的类型 | 蛋白质(%) | 脂质(%) (主要是磷脂) | 糖类(%) |
变形虫细胞膜 | 54 | 42 | 4 |
小鼠肝细胞膜 | 44 | 52 | 4 |
人红细胞膜 | 49 | 43 | 8 |
线粒体内膜 | 76 | 24 | 0 |
菠菜叶绿体片层膜 | 70 | 30 | 0 |
依据上表数据可知,构成细胞膜与细胞器膜的化学成分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细胞膜与细胞器膜功能不同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入侵物种会对当地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发生灾难性影响。某课外探究小组的同学在一块荒地中,对某种入侵植物和几种本地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调查的结果如表所示(单位:株/m2)。
年份 植物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A | 10.0 | 9.2 | 8 | 6.8 | 5.5 |
B | 3.0 | 2.1 | 1.1 | 0.3 | 0.1 |
C | 0.3 | 0.6 | 1.1 | 1.5 | 2.3 |
D | 3.0 | 2.0 | 0.4 | 0 | 0 |
E | 3.2 | 2.8 | 1.7 | 1.3 | 0.5 |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在所调查的A~E五种植物中,你认为入侵物种是________,请在给出的坐标中绘出该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曲线。
(2)通过调查分析知道,入侵种群在原产地时,AA个体为24%,aa个体为4%;侵入该地区后,Aa个体为48%,aa个体为16%。则该物种在入侵后的基因频率________。(填增大、减小、不变)
(3)如果要全面了解所调查地块的物种多样性(微生物除外),除要调查地面上的植物、动物种类以外,还应进行________的调查。
(4)该课外探究小组的同学在学校实验田中划出了5块面积和土壤肥力都相同的区域,分别种植了数量不等的大豆。每一区域内的植株分布都是均匀的,待成熟后,统计数据如下表,请分析回答:
区域号 | 区域 植株数 | 荚果数/植株数 | 每个荚果中种子数 |
1 | 20 | 8.3 | 6.0 |
2 | 40 | 6.8 | 5.9 |
3 | 60 | 3.9 | 6.2 |
4 | 80 | 2.7 | 5.9 |
5 | 100 | 2.1 | 6.0 |
①请用生态学原理,简要解释各组大豆随植株数增多而荚果数减少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通过对表中数据分析,你还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胚芽鞘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和弯曲生长的部位分别是( )
A、尖端、尖端、尖端 B、尖端、尖端、尖端下面的部分
C、尖端、尖端下面部分、尖端下面部分 D、尖端、尖端下面部分、尖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现有一种常见遗传病,某正常人无致病基因,甲、乙丙三人均表现正常。这四人的3号和18号染色体上相关基因对应部分的碱基排列顺序如下表所示。
| 正常人 | 甲 | 乙 | 丙 |
3号染色体 | GAA | GAT | GAA | GTA |
18号染色体 | TAA | TAA | CAA | TAA |
请分析回答:
(1)表中所示甲的3号染色体上,该部位碱基排列顺序变为GAT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
(2)甲、乙、丙三人表现正常的原因可能有:
①突变后的基因为________基因;
②突变后的基因______________不变。
(3)若表中标明碱基的那条链为非模板链,请写出乙个体第18号染色体上该基因片段转录成的密码子为________。
(4)若甲、乙、丙体内变化的基因均为致病基因,且甲为女性,乙、丙为男性,则甲不宜和________组成家庭,因为他们所生的后代患相关遗传病的几率为________。
(5)如果某人3号染色体上的部分基因转移到了18号染色体上,则这种变异类型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图1是高等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2是某种生物雄性个体中的细胞分裂示意图,图3示图2生物细胞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关系。请据图回答问题:([ ]中填序号或字母, 填文字)
(1)图1细胞中,ATP产生的场所是[ ],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是[ ]。若图1示人体骨髓干细胞,则该细胞可能会发生图2中[ ]细胞所示的分裂现象,骨髓干细胞分裂、分化成单核细胞、粒细胞、红细胞、淋巴细胞等细胞的原因是 的结果。
(2)据图2中A细胞推测,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最多可为 条。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于图2中的[ ]细胞所处的时期。
(3)图3由Ⅲ变化为Ⅳ对应于图2中的细胞变化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2008年8月底,在市场上出售的某些品牌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及液态奶中被检测出三聚氰胺,这是一些不法商家为了提高奶粉及液态奶中的含氮量而添加的。一般说来,每100克蛋白质平均含氮为16克,这些氮主要存在于蛋白质的( )
A.—CO—NH— B.游离的氨基
C.游离的羧基 D.R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2009年诺贝尔奖金授予发现端粒和端粒酶的三位科学家。端粒酶是一种自身携带模板的核糖核酸蛋白酶,能够利用自身RNA为模板合成端粒DNA。从遗传信息表达的角度看,端粒酶属于( )
A.DNA酶
B.RNA聚合酶
C.转录酶
D.逆转录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图是在光照条件下玉米叶肉细胞内发生的生理过程,结合图示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图中E、G代表的物质分别是______和________。
(2)该细胞中B物质的生成场所是____________。
(3)在夏季光照较强的上午,从O2、CO2进出细胞的角度分析,图中的不妥当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参与图中所示生理过程的物质A在细胞内的存在形式是________,该细胞内生成A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该植物在光照充足的条件下,停止二氧化碳的供应,C5含量的变化是________;在二氧化碳供给充足时,该植物从暗处转移到光照处,C3含量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
(6)参与上图细胞内代谢过程的两种细胞器称为半自主性细胞器,可进行转录过程,除需要自身DNA和原料外,再写出直接参与该过程的两种有机物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如图是某生命科学研究院利用玉米种子作为实验材料所做的一些科学实验。请认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取B株幼苗的茎尖进行组织培养(B→C),发育成植株D,取其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E→F),又发育成为F植株。
①从生殖方式上分析,B→D属于 生殖。
②从细胞分裂方式上分析,B→D→E→F过程中分别发生了
(填分裂类型)。
③从遗传特点上分析,D和F性状表现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①、②是将纯种黄色玉米种子搭载飞船进行失重和宇宙射线处理。③是从太空返回的玉米种子种植后的高大植株,④是③自花受粉所结的果穗,其上出现了从来没有见过的红粒性状。那么,这种性状的出现是 结构改变引起的,属于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图是几种生物的结构示意图,请认真观察,找出下列四种说法中正确的一项( )
A.上述生物的共同的结构基础和生理功能单位都是细胞
B.除③外,其他生物都有相同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C.可以将上述5种生物分为5种不同的生物类型
D.①④⑤是真核生物,②③是原核生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