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列有关基因的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
A.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功能和结构单位
B.基因也能复制
C.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它们是一一对应关系
D.基因在DNA双链上成对存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已知某双链DNA分子中,G与C之和占全部碱基总数的34%,其一条链中的T与C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32%和18%,则在它的互补链中,T和C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 )
A.34%和16% B.34%和 18%
C.16%和34% D.32%和18%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图为真核生物染色体上DNA分子复制过程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DNA分子复制是从多个起点同时开始的
B.图中DNA分子复制是边解旋边双向复制的
C.真核生物DNA分子复制过程需要解旋酶
D.真核生物的这种复制方式提高了复制速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DNA一般能准确复制,其原因是( )
①DNA规则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模板
②DNA复制发生于细胞周期的间期
③碱基互补配对是严格的
④产生的两个子代DNA均和亲代DNA相同
A.②④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DNA分子经过诱变某位点上的一个正常碱基(设为P)变成了尿嘧啶,该DNA连续复制两次,得到的4个子代DNA分子相应位点上的碱基对分别为U-A、A-T、G-C、C-G,推测“P”可能是( )
A.胸腺嘧啶 B.腺嘌呤
C.胸腺嘧啶或腺嘌呤 D.胞嘧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图示某DNA片段,有关该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②③④可形成DNA的基本组成单位
B.②③④构成的结构在DNA中特定排列顺序可代表遗传信息
C.某限制性内切酶可选择⑤作为切点
D.DNA连接酶可连接①处断裂的化学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R型肺炎双球菌菌体无多糖类的荚膜,是无毒性细菌;S型肺炎双球菌菌体有多糖类的荚膜,是有毒性的细菌,使人患肺炎或使小鼠患败血症。科学家艾弗里及其同事利用肺炎双球菌来探究什么是遗传物质的问题。
实验材料、用具:S型细菌、DNA水解酶、培养基、培养器等。艾弗里等人先做了三组实验:
①S型细菌的蛋白质+R型活细菌R型菌落
②S型细菌荚膜的多糖+R型活细菌R型菌落
③S型细菌的DNA+R型活细菌R+S型菌落
(1)艾弗里等人后来发现上述实验步骤并不严密,于是又做了第四组实验,请按照①②③中表达式写出第四组实验方法和结果: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上述实验可以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③④组实验可知,S型细菌的DNA或基因能否通过R型细菌的细胞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认为,上述四组实验并不能说明蛋白质和多糖不是遗传物质,理由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肺炎双球菌具有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遗传物质的发现是众多科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请回答下列有关遗传物质发现的问题:
(1)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通过肺炎双球菌感染小鼠实验,证明了在S型细菌中,必然存在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转化为有毒性S型活细菌的__________。
(2)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及其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实验的巧妙之处是把S型菌的_________________
等物质提纯,分别加入到培养__________的培养基中,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
(3)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放射性元素标记法进行了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若用DNA被32P标记、蛋白质中S是32S的噬菌体侵染DNA中P是31P、蛋白质被35S标记的大肠杆菌,产生的子一代噬菌体中含32S的占__________%;子二代噬菌体的DNA分子中含32P的占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双选)( )
A.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B.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C.细胞核的遗传物质是DNA
D.细胞质的遗传物质是R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下列关于这两个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二者都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
B.二者的设计思路都是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
C.艾弗里的实验设置了对照,赫尔希与蔡斯的实验没有对照
D.二者都诱发了DNA突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