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探究实验,课题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培养时间的变化关系”。
实验材料及用具:菌种和无菌培养液、试管、血球计数板(是带有2 mm×2 mm微小方格刻度的玻璃片,用于在显微镜下对微生物的计数)、滴管、显微镜等。
酵母菌的显微计数方法:将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连续观察7天,并记录每天的数值。
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1)取少量的酵母菌液放入血球计数板直接计数,再以此为依据估算培养液中__________。
(2)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培养液计数的做法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本实验没有另设对照实验,但在实验中存在对照,这种对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该实验的基础上,根据你对影响酵母菌种群生长因素的推测,进一步确定一个探究实验的课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请根据下图所示“种群生长”的坐标曲线,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图中曲线__________符合马缨丹疯狂蔓延趋势。
(2)自然界中种群增长曲线表现为图中的曲线__________。
(3)根据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曲线__________,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__________。若出现cd段则表明人口出现了负增长。
(4)太湖蓝藻事件使太湖美的形象大打折扣,若此图表示太湖蓝藻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__________点后,增长率为0。
(5)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__________点后进行,原因是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
C.种群增长与自身密度无关
D.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步降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方圆为2 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则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接近( )
A.50只 B.42只
C.92只 D.160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列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之前应振荡试管,有利于正确计数
B.先将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轻盖盖玻片防止气泡产生
C.当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量过多时,应将培养液按比例稀释处理
D.压在方格边上的酵母菌,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图为某种群在不同环境下的增长曲线,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曲线呈“J”型,b曲线呈“S”型
B.K表示环境允许的最大值
C.阴影部分可表示因环境阻力存在而被淘汰的个体
D.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最快,是树木砍伐的最佳时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对某地区新引入一种鸟的种群增长速率(千只/年)1~7年的调查研究,得到的数据如下表。下列对该鸟种群描述正确的是( )
年份 | 第1年 | 第2年 | 第3年 | 第4年 | 第5年 | 第6年 | 第7年 |
增长 速率 | 0.66 | 1.24 | 2.81 | 3.67 | 2.94 | 1.65 | 0.03 |
A.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B.种群数量呈曲线“J”型增长
C.种群增长受种群密度的制约
D.第3~4年中种内斗争最激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有关种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产量提升
B.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往往表现出明显上下波动,因此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
C.池塘养鱼过程中为保持鲫鱼种群的增长需持续投放饲料等
D.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组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在秦岭某区域的一片锐齿栎林中选取锐齿栎(乔木)、木姜子(灌木)、披针叶苔草(草本)等3种有代表性的植物为研究对象,测定光合速率的日变化,得到如图l所示曲线,同时测定森林不同高度的光照强度日变化如图2所示。请据图回答。
(1)不同植物分别配置在森林中的不同高度上,形成了群落的__________。
(2)从图1可以看出,锐齿栎的光合速率要远远__________木姜子和披针叶苔草,而且有“午休”现象,导致此现象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
(3)在正常CO2浓度、最适温度、高湿度条件下,测定上述3种植物的叶片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净光合速率,得到的相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植物 | 最大净光合速率(mmolCO2/m2·s) | 光补偿点(mmol/m2·s) | 光饱和点(mmol/m2·s) |
锐齿栎 | 17.977 | 30 | 1400 |
木姜子 | 6.071 | 17 | 800 |
披针叶 苔草 | 2.706 | 4 | 600 |
当光照强度等于光补偿点时,锐齿栎和披针叶苔草的净光合速率分别为__________。
当光照强度等于光饱和点时,木姜子的净光合速率为__________。
(4)研究者在灌木层另选取了三种植物,测定其光合速率,发现同处于灌木层的植物的光合速率差异不大,这几种植物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表是某地区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相关项目的调查,试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
调查时间 调查项目 | 1953年 | 1973年 | 1984年 | 1996年 |
叶面积指数 | 2.48 | 6.61 | 11.28 | 17.76 |
光能截获率(%) | 20.3 | 42.3 | 88.9 | 95.9 |
总初级生产量 (t/hm2·a-1) | 17.43 | 55.50 | 116.61 | 150.81 |
净初级生产量 (t/hm2·a-1) | 1.50 | 14.52 | 23.88 | 26.00 |
(1)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__演替,从数据分析,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对该地区群落结构进行调查时,测定群落中植物丰富度的最简单方法是__________,同时注意调查不同物种__________情况,以获知群落的垂直结构。
(2)请在图中绘出生产者呼吸量与叶面积指数之间的关系曲线。
(3)统计表明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光能截获率变化与叶面指数的关系是__________;随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能力增强。
(4)当各项调查数据__________时,判断此生物群落发展到了顶级群落.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