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如图所示,图1为细胞膜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图2为突触结构示意图,则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Ⅰ侧为细胞膜内侧,Ⅱ侧为细胞膜外侧
B.脂质分子可优先通过细胞膜与图1中A密切相关
C.图2中E为突触后膜,F为突触前膜,C物质被释放出来依靠主动运输
D.图2中C的名称为神经递质,C与D结合后,突触后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 ④激素、突触小泡和氨基酸
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产生的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但不会引起血浆pH发生剧烈的变化,其中发挥缓冲作用的物质主要是( )
A.碳酸氢钠 B.碳酸 C.三磷酸腺苷 D.钾离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列过程,哪些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 )
①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 ②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③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④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受体的作用 ⑤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⑥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的消化分解
A.②④⑤ B. ⑤⑥ C.①③④ D.①③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1952年“噬菌体小组”的赫尔希和蔡斯研究了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在侵染过程中的功能,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他们指出“噬菌体在分子生物学的地位就相当于氢原子在玻尔量子力学模型中的地位”。这句话指出了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分别获得被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用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从而追踪在侵染过程中________变化。
(3)侵染一段时间后,用搅拌机搅拌,然后离心得到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得到如图所示的实验结果。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所以搅拌时间少于1 min时,上清液中的放射性________。实验结果表明当搅拌时间足够长时,上清液中的35S和32P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80%和30%,证明_________。图中“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曲线基本保持在100%,本组数据的意义是作为对照组,以证明________,否则细胞外____放射性会增强。
(4)本实验证明病毒传递和复制遗传特性中________起着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图表示真核细胞内合成某种分泌蛋白过程中由DNA到蛋白质的信息流动过程,①②③④表示相关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过程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__期,催化过程②的酶是________。
(2)已知甲硫氨酸和酪氨酸的密码子分别是AUG、UAC,某tRNA一端的三个碱基是UAC,该tRNA所携带的氨基酸是________。
(3)a、b为mRNA的两端,核糖体在mRNA上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④过程进行的场所有________。
(4)一个mRNA上连接多个核糖体叫做多聚核糖体,多聚核糖体形成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原核细胞中分离的多聚核糖体常与DNA结合在一起,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含有________种核苷酸,缬氨酸的遗传密码子是_______,图中表示了DNA中遗传信息的______过程。
(2)连接甲硫氨酸和赖氨酸之间的化学键的结构式是____________。
(3)某遗传病是该蛋白质分子的多肽链上一个赖氨酸被一个天冬酰胺(密码子是:AAU、AAC)所替代造成的。此种遗传病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即________发生了改变。
(4)若用DNA分子作探针来诊断该遗传病,所利用的原理是________。
(5)若通过“PCR”技术共得到32个图乙中的DNA片段,则至少要向试管中加入______个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如图为真核细胞DNA复制过程模式图,请根据图示过程,回答问题:
(1)由图示得知,1个DNA分子复制出乙、丙2个DNA分子,其方式是________。
(2)DNA解旋酶能使双链DNA解开,但需要细胞提供__。除了图中所示酶外,丙DNA分子的合成还需要__酶。
(3)细胞中DNA复制的场所_________;在复制完成后,乙、丙分开的时期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一个卵原细胞的一条染色体上的β-珠蛋白基因在复制时一条脱氧核苷酸链中一个A替换成T,则由该卵原细胞产生的卵细胞携带该突变基因的概率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