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6.(2011·山东卷)某兴趣小组在室温下进行了酵母菌无氧呼吸的探究实验(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滴管中冒出气泡是反应产生CO2的结果
B.试管中加水的主要目的是制造无氧环境
C.若试管中的水换成冷水,气泡释放速率下降
D.被分解的葡萄糖中的能量一部分转移至ATP,其余的存留在酒精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5.在a、b、c、d条件下,测得某植物种子萌发时CO2和O2体积变化的相对值如下表。若底物是葡萄糖,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CO2释放量 | O2吸收量 | |
a | 10 | 0 |
b | 8 | 3 |
c | 6 | 4 |
d | 7 | 7 |
A.a条件下,呼吸产物除CO2外还有酒精和乳酸
B.b条件下,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比无氧呼吸多
C.c条件下,无氧呼吸最弱
D.d条件下,产生的CO2全部来自线粒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4.(聊城一中2013阶段测试)下面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没有线粒体的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B.水果贮藏在完全无氧的环境中,可将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
C.绿藻细胞中有氧呼吸的酶存在于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内膜、线粒体基质
D.细胞呼吸中有机物的分解必须有水和氧气参与才能释放储存的能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3.按下表设计进行实验。分组后,在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8~10 h,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实验材料 | 取样 | 处理 | 分组 | 培养液 | 供氧情况 | |
适宜浓度酵母菌液 | 50 mL | 破碎细胞(细胞器完整) | 甲 | 25 mL | 75 mL | 无氧 |
乙 | 25 mL | 75 mL | 通氧 | |||
50 mL | 未处理 | 丙 | 25 mL | 75 mL | 无氧 | |
丁 | 25 mL | 75 mL | 通氧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组不产生CO2而乙组产生
B.甲组的酒精产量与丙组相同
C.丁组能量转换率与丙组相同
D.丁组的氧气消耗量大于乙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2.(2013·太原市第三实验中学月考)用特异性的酶处理某一生物细胞的最外面部分,发现降解产物主要是葡萄糖,进一步分离该细胞的某些细胞器进行分析,发现均含有尿嘧啶。据此推知,这些细胞器不可能完成的以下生化反应是( )
A.C6H12O6+6H2O+6O26CO2+12H2O+能量
B.
C.C3H4O3(丙酮酸)+3H2O酶,F3CO2+10H+能量
D.6CO2+12H2O酶,FC6H12O6+6H2O+6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1.(吉林油田高中2013月考)右图为某生物小组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的实验设计装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自变量为温度
B.实验因变量为CO2的有无
C.气泵泵入的气体应先除去O2
D.乙、丙两试管中液体应煮沸冷却除去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3.(2012·上海单科)微生物的种类繁多,下列微生物中属于原核生物的是( )
①黏菌 ②酵母菌 ③蓝细菌 ④大肠杆菌 ⑤乳酸杆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2.(2012·北京理综)从生命活动的角度理解,人体的结构层次为( )
A.原子、分子、细胞器、细胞
B.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C.元素、无机物、有机物、细胞
D.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14.响尾蛇导弹是利用仿生学原理而研制的一种红外跟踪武器,在导弹家族中可谓独树一帜。以下是仿生原理的研究过程,借此为例来体会一下科学探究过程。
一:蛇类视觉较差,但它们的味觉、触觉却很敏锐,古谚语中的“打草惊蛇”就是较好的例证。在响尾蛇的食谱中,鼠和兔的比例较大,而蛙类和蜥蜴类较少,对于这种偏爱有人认为是响尾蛇喜欢鼠和兔的气味,破坏响尾蛇的味觉器官,但捕食鼠兔的量并没有明显下降。
二:研究人员进一步探究,在一次偶然的实验中,研究人员惊愕地发现,一条死去一个小时的响尾蛇竟然咬住了一只在头部附近活动的小白鼠(没有吞咽动作)。死蛇的机能停顿为什么还能做出咬噬动作呢?后来发现死蛇只对温血动物反应,对变温动物没有做出反应,这又是为什么呢?经过大量研究发现,在其眼和鼻孔之间有颊窝,是热能灵敏感受器,用来测知敌人的准确位置,死后只要头部的感应器官未腐坏,仍可探测到附近15~20 cm范围内的热源,并自动作出袭击反应。响尾蛇的这一强大的本领用于军事工业便产生了响尾蛇导弹,专门攻击飞机尾部喷射的烈焰,造成机毁人亡。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以上材料体现的科学研究过程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写出科学研究的具体内容:
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材料一二得出的最科学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