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2012届福建省厦门市翔安一中高三下学期期初考试生物试卷 题型:单选题
右图是某家族遗传系谱图,现己查明I一1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
B.I—1和I—2再生一个孩子,患有甲病的概率为3/4 |
C.II—4与一正常男性结婚,生一个男孩,患有乙病的概率为l/8 |
D.II—5与一正常男性结婚,生一个两病兼患女孩的概率为0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1-2012学年吉林省长春市十一高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题型:单选题
人进食后,下列哪一现象在胰腺细胞中不会出现
A.线粒体产生的能量增加 | B.核糖体的功能增强 |
C.细胞核中DNA加快复制 | D.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联系加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1-2012学年吉林省长春市十一高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关于生物体内化合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细胞内的化合物都是以碳链为骨架 | B.蔗糖和乳糖水解的产物都是葡萄糖 |
C.蛋白质是细胞代谢的主要能源物质 | D.腺苷是构成ATP和RNA的基本成![]()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1-2012学年吉林省长春市十一高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题型:单选题
图a、b、c分别是三种生物细胞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以上三种细胞内遗传物质的载体是染色体 |
B.a细胞有细胞壁,而b、c细胞没有该结构 |
C.三种细胞中共同具有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 |
D.a、b细胞内具膜结构的细胞器构成了生物膜系统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1-2012学年吉林省长春市十一高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题型:单选题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
B.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
C.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
D.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1-2012学年吉林省长春市十一高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信息的传递中,与其他3种不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A.小囊虫在发现榆、松寄生植物后,会发出聚积信息素,召唤同类来共同取食 |
B.榆树通过分泌一种化学物质,与栎树产生相互拮抗的现象 |
C.雄蚊能根据雌蚊飞行时所发出的低频声波而找到雌蚊 |
D.群居动物通过群体气味与其他群体相区别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1-2012学年吉林省长春市十一高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
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
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1-2012学年吉林省长春市十一高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
B.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
C.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 |
D.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2届福建省厦门市翔安一中高三下学期期初考试生物试卷 题型:单选题
汉麦林(hammerlin)的实验如下图所示,将单细胞的地中海杯状藻先在近核处切断,再在近杯处切断(a),此中间的茎(b)置于海水中可再生一杯(c),但将此杯切断后,不能再生第二杯(d)。这个实验可以说明( )
A.决定杯状藻藻杯的形态发生的遗传信息来自细胞核 |
B.决定杯状藻藻杯的形态发生的遗传信息来自细胞质 |
C.杯状藻杯的形态发生是由细胞核和细胞质遗传信息共同作用的结果 |
D.条件不足,不能得出实验结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2届福建省厦门市翔安一中高三下学期期初考试生物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有关细胞凋亡、坏死与癌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凋亡受基因控制,细胞癌变不受基因控制 |
B.细胞坏死,膜通透性降低;细胞癌变,膜黏着性增强 |
C.细胞坏死,代谢停止;细胞癌变,代谢增强 |
D.细胞癌变,细胞周期延长;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变短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