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单元测试生物试卷(新人教版) 题型:单选题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09年十一届全运会以及到2010年广州亚运会,其反兴奋剂的力度一届超过一届,检测手段也更为先进。但高科技的力量却为许多服用者推波助澜,有些不容易检测出来的基因工程产品如类胰岛素生长因子),就可能诱惑一些运动员服用或使用。以下关于胰岛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胰岛素可以注射,也可以口服 |
B.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表现协同作用 |
C.胰岛素能促进血糖合成糖原 |
D.胰岛素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单元测试生物试卷(新人教版) 题型:单选题
用某种药物饲喂动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实验组比对照组动物血浆中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增高,该药物的作用可能是 ( )
A.增强血红蛋白的合成能力 |
B.提高血浆蛋白的含量 |
C.增加红细胞的生成数量 |
D.对红细胞有破坏作用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1-2012学年高二上学期单元测试生物试卷(新人教版) 题型:单选题
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 |
B.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均分布于机体同一组织或器官 |
C.神经中枢的兴奋可以引起感受器敏感性减弱 |
D.任何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髓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2届高三上学期单元测试生物试卷(大纲版) 题型:单选题
下列关于光合作用和生物固氮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C4植物叶片内“花环型”的两圈细胞,由外到内依次是部分叶肉细胞和维管束细胞 |
B.C4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叶片中只有维管束鞘细胞内出现淀粉粒 |
C.C3植物和C4植物叶肉细胞内的所有叶绿体色素都能吸收、传递和转换光能 |
D.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互利共生关系主要体现在豆科植物从根瘤菌获得含氮有机物,根瘤菌从豆科植物获得NH3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2届高三上学期单元测试生物试卷(大纲版) 题型:单选题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酵母菌有核膜,而固氮菌没有 |
B.酵母菌有细胞膜,而固氮菌没有 |
C.黑藻细胞有线粒体,而蓝藻细胞没有 |
D.黑藻细胞有内质网,而蓝藻细胞没有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2届高三上学期单元测试生物试卷(大纲版) 题型:单选题
通过某些微生物的作用,把空气中游离的氮素固定转变为含氮化合物,这一过程就是一种生物固氮作用。为确定固氮的最终产物,做了如下两个实验:(1)把固氮菌培养在含15N的空气中,细胞迅速固定氮素,短期内细菌的谷氨酸中出现大量的15N。(2)如果把细菌培养在含有15NH3的培养基中,固氮能力立刻停止,但吸入氨态氮迅速转入谷氨酸中。由此可以推断,该微生物固氮产物是 ( )
A.NH3 | B.NO2 | C.NO3— | D.谷氨酸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2届高三上学期单元测试生物试卷(大纲版) 题型:单选题
下列关于生物固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圆褐固氮菌属于自生固氮微生物,可用无氮培养基和加入青霉素的培养基把它和酵母菌分离开 |
B.圆褐固氮菌除了具有固氮能力外,还能促进植物的生长和果实发育 |
C.固氮的产物都是氨气 |
D.固氮微生物之所以能固氮,根本原因在于有固氮基因,可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培育能固氮的植物,以减少化肥的使用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2届高三上学期单元测试生物试卷(大纲版) 题型:单选题
下图是某农牧生态系统氮循环平衡示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来源:Z*xx*k.Com]
A.①、②、③途径的氮素输入量之和等于④、⑤、⑥途径的氮素输出量之和 |
B.参与该循环的生物是植物、动物和固氮微生物 |
C.该过程所涉及的生理活动是植物、动物和硝化细菌的同化作用 |
D.为减轻①对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应推广种植固氮牧草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2届高三上学期单元测试生物试卷(大纲版) 题型:单选题
下列有关生物固氮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一种根瘤菌能侵入所有种类的豆科植物 |
B.豆科植物与其根瘤内的根瘤互利共生 |
C.土壤中的根瘤菌不能固氮 |
D.具有根瘤的豆科植物能以氮气作为氮源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2届高三上学期单元测试生物试卷(大纲版) 题型:单选题
下列有关根瘤菌及其生物固氮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制备根瘤菌DNA时需用纤维素酶处理细胞壁 |
B.根瘤菌的新陈代谢类型属于异养厌氧型 |
C.大豆种子用其破碎的根瘤拌种,能提高固氮量 |
D.根瘤菌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属于分解者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