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2010-2011学年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二6月月考生物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图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a、b、c三个种群数量变化相互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a肯定是生产者,b肯定是初级消费者 |
B.a→b→c构成一条食物链 |
C.a与b、b与c为捕食关系 |
D.a与c为竞争关系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1届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高三高考全真模拟卷(理综)生物试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关于细胞工程的叙述,较为合理的是:( )
A.某种植物甲、乙两品种的体细胞杂交获得的杂种植株与甲、乙两品种杂交后代的染色体数目相同 |
B.去除植物细胞的细胞壁和将动物组![]() ![]() |
C.聚乙二醇可诱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或动物细胞融合 |
D.小鼠骨髓瘤细胞和未经抗原免疫小鼠的B淋巴细胞融合可制备单克隆抗体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1届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高三高考全真模拟卷(理综)生物试题 题型:单选题
下图是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抗棉铃虫的转基因棉花过程,有关该过程叙述错误的是 ( )
A.抗虫基因的表达产物为多肽 |
B.抗虫基因的插入不会改变受体细胞的染色体结构 |
C.受体细胞除去细胞壁更利于基因的导入 |
D.通过Ti质粒上的抗性基因筛选试管苗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1届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高三高考全真模拟卷(理综)生物试题 题型:单选题
A、B两种微藻对磷元素需求较高,用相同的培养液分别培养A和B得到两种微藻的生长曲线如图甲所示,图乙表示A、B微藻在不同的磷元素浓度下的生长速率曲线。现将两种等体积的微藻混合培养在磷元素浓度为X的环境中,若只考虑磷浓度的影响,那么随时间的推移预期两种微藻的数量变化曲线可能是( )
甲图 乙图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1届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高三高考全真模拟卷(理综)生物试题 题型:单选题
曲线a表示使用诱变剂前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曲线b、c、d 表示使用诱变剂后青霉菌菌株数和产量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由a变为b、c、d 体现了变异的不定向性
②诱变剂决定了青霉菌的变异方向,加快了变异频率
③d是最符合人们生产要求的变异类型
④青霉菌在诱变剂作用下发生的变异可能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A.③④ | B.①③ | C.②④ | D.②③④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1届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高三高考全真模拟卷(理综)生物试题 题型:单选题
①神经电位的测量装置如右图所示,其中箭头表示施加适宜刺激,阴影表示兴奋区域。用记录仪记录A、B两电极之间的电位差,结果如右侧曲线图,该图中1、2、3、4、5是五个不同阶段,其中1是极化状态,2是去极化过程,4是复极化过程。
②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若组织液中的Na+浓度增大,会导致记录到的电位变化中Y点上移
B.2主要是由膜外Na+在短期内大量涌入膜内造成的,该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
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②至少需穿过6层磷脂分子层
D.③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1届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高三高考全真模拟卷(理综)生物试题 题型:单选题
科学家研究发现,从怀孕妇女胎盘的羊水中发现的干细胞,其品质与早期胚胎中的胚胎干细胞相当,在实验室培养后生成了多种人体器官细胞,如骨骼、血管、肌肉、神经以及肝脏等,以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从羊水中提取干细胞的最大优势是提取过程中不会对胎儿造成伤害 |
B.这些骨骼、血管、肌肉、神经等的形成是细胞分裂与分化的结果 |
C.从羊水中提取的干细胞与由其生成的肌肉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有所差异 |
D.早期胚胎中的胚胎干细胞分化形成骨骼、血管等的过程是不可逆的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0-2011学年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二6月月考生物试卷 题型:单选题
如图所示的是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若A包含五个种群(A1、A2、A3、A4、A5),B包含两个种群(B1、B2),则其营养结构实际含有食物链( )
A.10条 | B.15条 |
C.20条 | D.25条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0-2011学年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二6月月考生物试卷 题型:单选题
右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模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 |
B.在该食物网中,H处于三个不同的营养级 |
C.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 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
D.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