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2011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实例与所利用的技术或原理不相符合的是( )
A.转基因抗虫棉的培育需要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
B.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依据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
C.原生质体融合和动物细胞融合都利用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
D.植物愈伤组织的形成和杂交瘤细胞的培养都与细胞分裂有关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1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面的简式表示植物组织培养的大致过程,据此判断不正确的是( )
A.若①是来自不同植物体细胞融合的杂种细胞,则④可能出现不同植物的遗传特性 |
B.若①是花粉,则④是单倍体植株,经染色体加倍后可得到稳定遗传的品种 |
C.若①是人参细胞,对②进行扩大培养可提高细胞产物人参皂甙的产量 |
D.若①是具有杂种优势的农作物细胞,则用③进行繁育会发生性状分离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1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题型:单选题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该生态系统( )
①处于大量物种更替的过渡阶段
②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
③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
④有比较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⑤能量的收支随气候周期性变化
⑥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⑦生产者数量大于消费者和分解者数量
A.①②③④⑥ | B.②③④⑤⑥ | C.②③④⑥⑦ | D.①②③④⑤⑥⑦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1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使用粪便作肥料,其能量可以流向植物,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 |
B.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 |
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02的形式进行的 |
D.食物链中越多,次级消费者能够获得的能量就越少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1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题型:单选题
科研人员对某草原一种野生动物的种群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5所示c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物的种群增长曲线呈“J"型 |
B.死亡率增加的原因是食物、空间和天敌等因素 |
C.要合理利用该种动物资源,应将种群密度控制在D点 |
D.B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达到最大环境容纳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1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关于种群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生殖前年龄组个体数大于生殖后年龄组个体数,种群数量一定增长
②没有迁出和迁入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的数量一定增长
③动物对捕捉器具有条件反射的种群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④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其繁殖期个体数一定大于衰退型繁殖期个体数
⑤种内斗争有可能导致种群均匀分布
⑥种群特征是单独个体不具备的
A ①④⑤ B ①③⑤⑥ C.②③⑤⑥ D.②④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1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
B.显微镜下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计数室方格内的菌体 |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 |
D.调查某遗传痫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1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吞噬外来的细菌必须有抗体参与 |
B.“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的患者,细胞免疫有缺陷 |
C.B细胞和T细胞所含的基因不同,功能也不同 |
D.抗体的主要功能是将进入生物体的病菌吞噬掉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1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题型:单选题
图4中的①②③表示人体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三种方式。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缓慢,方式③传递迅速 |
B.方式①②的信息传递都经过血液循环 |
C.体温调节可能涉及①②③三种传递方式 |
D.方式③的信息传递通过突触,不通过体液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1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题型:单选题
图3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④是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
B.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环境是③④⑤ |
C.③④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 |
D.若②为肝脏细胞,则①处的氧气浓度高于④处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