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2010年河北正定中学高三年级第四次考试 题型:单选题
科学家分离了脉胞菌(真菌)的突变品系——poky小菌落,与野生型进行了下列杂交实验:
①poky小菌落♀×野生型♂→后代全部为poky小菌落
②野生型♀×poky小菌落♂→后代全部为野生型,由此可判断决定性状的基因位于
A.细胞核中的DNA | B.质体中的DNA | C.细胞质中的RNA | D.线粒体中的DNA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0年河北正定中学高三年级第四次考试 题型:单选题
下图为人体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过程的示意图,图中①—⑥为各个时期的细胞,a~c表示细胞所进行的生理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⑤与⑥的基因型相同,蛋白质的种类也相同 |
B.细胞的衰老与凋亡就会引起人体衰老与死亡 |
C.若⑤⑥已失去分裂能力,则其细胞内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为DNA—RNA—蛋白质 |
D.与①相比,②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增大,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能力增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0年河北正定中学高三年级第四次考试 题型:单选题
右图表示小麦叶片细胞内的代谢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X物质是由CO2与五碳化合物结合后形成的,Y物质是丙酮酸 |
B.①、②过程可以产生[H],④过程需要消耗[H] |
C.①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②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 |
D.①②两个过程中没有消耗氧气,③过程会产生氧气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0年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三五月适应性考试理综生物试题 题型:单选题
针对微生物的有关处理措施中,最合理的是
A.通过连续培养的方式可以有效地解除代谢产物对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
B.在谷氨酸发酵过程中,为了获得较多的谷氨酸,培养基中的C/N比最好为4:1 |
C.在大规模的发酵生产中,需将选育出的对数期的优良菌种经过多次扩大培养后,再进行接种 |
D.在研究细菌的群体生长规律时,为了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应随时监测,及时调整培养液的PH值等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0年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三五月适应性考试理综生物试题 题型:单选题
免疫系统能成功地抵御大多数病菌,却不能抵御艾滋病病毒(HIV),主要原因是
A.没有特效药清除HIV病毒 |
B.HIV直接杀死在免疫系统中起重要作用的T细胞 |
C.HIV直接杀死在免疫系统中起重要作用的B细胞 |
D.机体免疫功能对HIV病毒先天性免疫缺乏所致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0年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师大一附中高三五月适应性考试理综生物试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有关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的向性运动都可体现生长素作用的双重性 |
B.油菜在开花期遭遇大雨,影响了授粉,为预防减产,应在雨后及时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 |
C.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来浸泡插条的下端,必然导致插条的生根效果不同 |
D.植物顶端优势现象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09-2010学年福建省“四地六校”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生物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下列关于基因工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基因工程的出现使人类有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定向改造生物,培育新品种 |
B.基因工程技术是唯一能冲破远缘杂交不亲和障碍,培育生物新类型的方法 |
C.两种DNA黏性末端的黏合不是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实现的 |
D.用“鸟枪法”提取目的基因的过程需发生碱基互补配对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09-2010学年福建省“四地六校”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生物试卷 题型:单选题
基因工程是在DNA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的。在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骤中,不进行碱基互补配对的是( )
A.人工合成目的基因 | B.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
C.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 D.目的基因的检测和表达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0年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高三五月调研测试理综生物试题 题型:单选题
下列有关微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只要环境中存在诱导物,就能合成诱导酶 |
B.通过连续培养的方式,不能有效地减弱代谢产物对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
C.在细菌的生长曲线中,种内斗争最激烈的时期的衰亡期 |
D.在细菌培养过程中,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的时期处于稳定期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0年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高三五月调研测试理综生物试题 题型:单选题
PCR技术是基因工程中获得外源基因的一个有效手段,该项技术就是在体外通过酶促反应成百万倍地扩增一段目的基因。用PCR仪扩增抗棉铃虫基因时,PCR反应体系中必须加入的酶是 ( )
A.限制性内切酶 | B.DNA连接酶 | C.解旋酶 | D.DNA聚合酶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