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江苏省南通市2010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生物) 题型:单选题
下表有关“DNA粗提取和鉴定”的相关操作中所选取的试剂,不正确的是( )
| 相关操作 | 选取的试剂 |
A | 破碎鸡血细胞 | 蒸馏水 |
B | 溶解核内DNA | 2mol/LNaCl溶液 |
C | 提取杂质较少的DNA | 冷却的95%的酒精 |
D | DNA的鉴定 | 双缩脲试剂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江苏省南通市2010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生物) 题型:单选题
下列关于利用细胞工程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给小鼠注射抗原,是为了获得能产生相应抗体的B细胞 |
B.B细胞与骨髓瘤细胞混合培养,是为了获得融合细胞 |
C.杂交瘤细胞进行体外培养,是为了获得单克隆抗体 |
D.杂交瘤细胞进行体内培养,是为了获得能产生单克隆抗体的胚胎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江苏省南通市2010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生物) 题型:单选题
为了检测“苏丹红”对人体细胞的毒害作用,研究人员以哺乳动物组织块为实验材料开展有关研究,得到下表结果。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实验开始时先制备细胞悬液 |
B.该实验还需设置一个空白对照组 |
C.该实验控制的最适温度为25℃左右 |
D.该实验结果表明较低浓度的苏丹红毒性较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江苏省南通市2010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生物) 题型:单选题
下列有关限制性内切酶识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从反应类型来看,限制性内切酶催化的是一种水解反应 |
B.限制性内切酶的活性受温度、pH的影响 |
C.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只能识别双链DNA中某种特定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
D.限制性内切酶识别序列越短,则该序列在DNA中出现的几率就越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江苏省南通市2010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生物) 题型:单选题
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
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江苏省南通市2010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生物) 题型:单选题
下列做法不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是( )
A.捆扎稻草人驱赶稻田里的鸟类 | B.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昆虫 |
C.利用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 | D.播放集群信号录音招引鸟类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江苏省南通市2010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生物) 题型:单选题
在某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假设羊摄入体内的能量为n,羊粪便中的能量为36%n,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48%n,则( )
A.羊同化的能量为64%n | B.贮存在羊体内的能量为52%n |
C.由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16%n | D.由羊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64%n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江苏省南通市2010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生物) 题型:单选题
下列关于人体体液免疫中相关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 |
B.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 |
C.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 |
D.记忆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合成分泌抗体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江苏省南通市2010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生物) 题型:单选题
下列有关植物激素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使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扦插枝条,能提高插条的成活率 |
B.使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芹菜幼苗,能提高芹菜的产量 |
C.使用一定浓度的脱落酸处理浸泡过的小麦种子,能提高种子的萌发率 |
D.使用一定浓度的乙烯利处理凤梨,能让凤梨提前上市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江苏省南通市2010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生物) 题型:单选题
与玉米植株颜色有关的一对基因Pl(紫)和pl(绿)在第6染色体长臂的外段,纯合紫株玉米与纯合绿株玉米杂交,F1植株均表现为紫色。科学家用X射线照射纯合紫株玉米的花粉,然后给绿株授粉,734株F1幼苗中出现2株绿苗。经细胞学鉴定表明,这是由于第6染色体上载有Pl基因的长臂缺失导致的。这种变异在生物学上称为( )
A.基因突变 | B.基因重组 |
C.染色体结构变异 | D.染色体数目变异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