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2012-2013学年广东省肇庆市第四中学高二第一次月考理科生物试卷(带解析) 题型:单选题
在一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的个体,其基因型及比例如下表所示,则基因A和基因a的频率为( )
基因型 | AA | Aa | aa |
比例 | 18 % | 78 % | 4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2-2013学年广东省肇庆市第四中学高二第一次月考理科生物试卷(带解析) 题型:单选题
果蝇约有104对基因,假定每个基因的突变率都是10-5,对于一个中等大小的果蝇种群(约有108个个体)来说,每一代出现的基因突变数将是:( )
A.2×106 | B.2×107 | C.2×108 | D.2×105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2-2013学年广东省肇庆市第四中学高二第一次月考理科生物试卷(带解析) 题型:单选题
下列属于一个种群的是( )
A.一片草原上的一些斑马 | B.一个鱼塘的全部鱼 |
C.两个山谷上的所有老鼠 | D.一个山坡上的所有太阳花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2-2013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带解析) 题型:单选题
一生态庭院生态系统各成分的组成和相互关系的示意图,下列关于该生态系统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A.建立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提高经济效益 |
B.若在果树间种植绿肥类杂草,能导致该系统中生物多样性增加,可能有效控制果园中某些害虫的数量从而减少对果树的危害 |
C.在庭院中饲养鸡鸭能提高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利用效率,增加产量,但由于食物链延长,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会降低 |
D.在庭院中建沼气池处理垃圾、粪便和植物枝叶,目的是尽可能减少分解者获得的能量,从而使能量流向对人有益的部分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2-2013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带解析) 题型:单选题
我国西北土地沙化和盐渍化非常严重,原因有多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超载放牧导致草地退化。试分析上述事实主要违背了生态工程的什么原理
A.系统整体性原理 | B.协调与平衡原理 |
C.物种多样性原理 | D.整体性原理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2-2013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带解析) 题型:单选题
建设生态工程时,应遵循物种多样性原理,这是由于
A.生物多样性能解决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问题 |
B.丰富的物种是发展农、林、牧、渔的基础 |
C.生物多样性程度越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 |
D.生物多样性是丰产丰收的基础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2-2013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带解析) 题型:单选题
请根据图判断,该生态工程属于:
A.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 | B.湿地生态恢复工程 |
C.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工程 | D.大区域生态系统恢复工程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2-2013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带解析) 题型:单选题
下列措施不适合用于矿区生态环境恢复的是
A.机械法整平压实土地 | B.人工制造表土,植树种草 |
C.排石整地,改良优化土壤 | D.开发农田,广种农作物,增加农民收入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2-2013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带解析) 题型:单选题
记者从国家林业局了解到,我国圈养大熊猫繁育克服了汶川地震影响,取得喜人成绩。截止到2008年12月24日,人工圈养大熊猫已达268只,而以长期合作方式圈养在国外的大熊猫有27只。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人工圈养能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
B.大熊猫种群数量锐减的原因之一是其栖息地被破坏 |
C.人工圈养属于易地保护,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
D.对大熊猫进行科学研究是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2-2013学年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带解析) 题型:单选题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增长,靠山的人对山上的林木乱砍滥伐,靠水的人则对水中的生物乱捕滥猎,都对各自的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那么,在治理和恢复生态系统的过程中,我们应遵循的主要原理是
A.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 B.物种多样性原理 |
C.整体性原理 | D.协调和平衡原理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