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2014届安徽省高三复习班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为探究存在于肿瘤细胞中的逆转录病毒是否能通破坏哺乳动物的免疫监测功能,科学家利用RNA干扰技术抑制小鼠黑色素瘤细胞(ERV)中的逆转录病毒关键基因的表达,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据此回答有关问题:
(1)图甲所示, 酶能与表达载体上的启动子结合,该酶来自 。以RNA干扰序列为模板经 过程生成的干扰RNA,通过 原则与ERV中逆转录病毒关键基因的mRNA结合,导致该基因无法表达。
(2)被导入表达载体的ERV称为ERVKD。将等量的ERV和ERVKD分别注射到多只免疫缺陷小鼠体内,结果如图乙所示。从图乙可知,两种肿瘤细胞在免疫缺陷小鼠体内的增长速率 。说明抑制逆转录病毒基因的表达对ERV的成瘤能力 。
(3)将等量的ERV和ERVKD分别注射到多只正常小鼠体内,一定时间后,计算小鼠的 ,结果如图丙所示。实验组注射 、小鼠存活率高,证明了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届安徽省高三复习班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科学家研究发现一种树突状细胞(DC细胞),能参与人体的免疫的过程(如下图示意),请回答下列问题:
(1)DC细胞处理抗原时,参与的细胞器有 ,细胞外出现特定的结构能与T细胞有 作用的受体相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1、S2)从而激发T细胞出现免疫效应,此过程称为细胞间的 。
(2)T细胞发生免疫效应时,它所产生的淋巴因子可以刺激 发生增殖分化,形成效应细胞和 ,另一方面,效应T细胞可直接与被 入侵的宿主细胞 ,使宿主细胞裂解死亡。
(3)由图知,DC细胞在免疫调节中的具体功能是 。当前DC细胞的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医学,DC细胞免疫疗法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 获取患者的DC细胞,经 技术体外增殖后,回输入该患者体内,提高清除抗原的效果。
(4)免疫调节不仅积极应对外来抗原的入侵,同时也随时应对体内的异常细胞,这体现了免疫系 统的 功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届安徽省高三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实验过程中,细胞处于生活状态的有( )
①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②观察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 ③恩格尔曼用水绵观察光合作用的场所 ④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⑤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 ⑥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②④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届安徽省高三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左下图表示的是pH值对植物和人的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右下图表示的是3种脱氢酶(A、B、C) 的活性受温度影响的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左图中可以知道pH=6时植物淀粉酶的活性最高
B.从右图中无法知道酶C的最适活性温度
C.从左图中可以知道若细胞由酸性变成碱性时的淀粉酶活性逐渐升高
D.从右图中可以知道活性温度的范围最广的酶是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届安徽省高三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激素从释放到消失(即灭活)所经过的代谢时间称为该激素的半衰期。大多数激素的半衰期仅为数分钟,极少数激素(如肾上腺素)的半衰期仅为数秒。激素半衰期短有利于( )
A.提高调节作用的灵活性 B.反应发生慢
C.作用时间长 D.使作用范围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届安徽省高三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与生态和进化有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B.细菌抗药性的增强主要是由于自然选择造成的
C.增加样方的数量,可提高种群密度估计值的准确性
D.生物入侵加剧了生存斗争,有利于本地生物进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届安徽省高三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假设羊体内有120种蛋白质,草体内有80种蛋白质,羊吃草后,其体内一个细胞中含有蛋白质种类最可能是( )
A.120 B.200 C.少于120 D.多于12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届安徽省高三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为某动物细胞分裂图像,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甲细胞在进行有丝分裂,此时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8
B.具有同源染色体的是甲、乙、丙细胞,且乙细胞中的①和②同属一个染色体组
C.如果P为X染色体,则Q一定是Y染色体
D.染色体P和Q上的基因,在亲子代传递中将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届安徽省高三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Ⅰ.(12 分)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方法提出“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起初对此假说持怀疑态度,他及其同事设计果蝇杂交实验对此进行研究。杂交实验图解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
(1) 上述果蝇杂交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 支持 / 不支持 ) 萨顿的假说。根据同时期其他生物学家发现果蝇体细胞中有 4 对染色体 (3 对常染色体 ,1 对性染色体 ) 的事实 , 摩尔根等人提出以下假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使上述遗传现象得到合理的解释。( 不考虑眼色基因位于 Y 染色体上的情况 )
(2) 摩尔根等人通过测交等方法力图验证他们提出的假设。以下的实验图解是他们完成的测交实验之一:
( 说明 : 测交亲本中的红眼雌蝇来自于杂交实验的 F1 代 )
①上述测交实验现象并不能充分验证其假设 , 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充分验证其假设 , 请在上述测交实验的基础上再补充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 要求写出实验亲本的基因型和预期子代的基因型即可 , 控制眼色的等位基因为 B、b 。提示:亲本从上述测交子代中选取。 )
写出实验亲本的基因型 :_______________;预期子代的基因型 :________________。
Ⅱ.科学家们用长穗偃麦草(二倍体)与普通小麦(六倍体)杂交培育小麦新品种—小偃麦。相关的实验如下,请回答有关问题:
(1)长穗偃麦草与普通小麦杂交,F1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为________。长穗偃麦草与普通小麦杂交所得的F1不育,其原因是 ,可用__________处理F1幼苗,获得可育的小偃麦。
(2)小偃麦中有个品种为蓝粒小麦(40W+2E),40W表示来自普通小麦的染色体,2E表示携带有控制蓝色色素合成基因的1对长穗偃麦草染色体。若丢失了长穗偃麦草的一个染色体则成为蓝粒单体小麦(40W+1E),这属于_____________变异。为了获得白粒小偃麦(1对长穗偃麦草染色体缺失),可将蓝粒单体小麦自交,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两种配子,其染色体组成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种配子自由结合,产生的后代中白粒小偃麦的染色体组成是_______。
(3)为了确定白粒小偃麦的染色体组成,需要做细胞学实验进行鉴定。取该小偃麦的 作实验材料,制成临时装片进行观察,其中 期的细胞染色体最清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届安徽省高三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16分)有2种植物,一种在强光下生长,一种阴生生长。从这2种植物上各取一片彼此相似叶片,分别将它们放在透明盒子中。在适宜温度条件下,逐渐增加光照强度,测定放氧速率的数据如下表,请回答有关问题:
(1)由表中数据可以推测,取自强光下的叶片是 ;光照强度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 过程,该过程可将光能转化为 中的化学能。
(2)放氧速率为零的生理学含义是 ,此光强数值是指单叶而言,若大田中作物在此光强难以正常生长,分析原因是 。
(3)光照强度>600μmol 光子/ m2·s时,叶片A放氧速率主要被 限制。叶肉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CO2转移途径是 。
(4)若绘制A、B两叶片放氧速率曲线图,则大约在175μmol 光子/ m2·s时两条曲线相交,此点的生物学含义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