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2014届河北存瑞中学2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是生物体内几种有机物组成以及它们各自功能的关系图,m1、m2、m3、m4分别是大分子物质M1、M2、M3、M4的组成单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相同质量的M1和M2被彻底氧化分解,则M1的耗氧量多
B.同一个体不同细胞中M3的种类不同取决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C.m3和m4之间的区别主要是五碳糖和碱基的种类不同
D.不同的M4在结构上的区别主要是m4的连接方式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届河北存瑞中学2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我国转基因抗虫棉是在棉花细胞中转入Bt毒蛋白基因培育出来的,它对棉铃虫具有较强的抗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Bt毒蛋白基因是从苏云金芽孢杆菌中分离的
B.Bt毒蛋白基因可借助花粉管通道进入棉花细胞中
C.培育的转基因棉花植株需要做抗虫的接种实验
D.用DNA聚合酶连接经切割的Bt毒蛋白基因和载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届河北存瑞中学2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表示蛋白质工程的操作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蛋白质工程中对蛋白质分子结构的了解是非常关键的工作
B.蛋白质工程是完全摆脱基因工程技术的一项全新的生物工程技术
C.a、b过程分别是转录、翻译
D.蛋白质工程中可能构建出一种全新的基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届河北存瑞中学2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右图表示用化学方法合成目的基因Ⅰ的过程。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过程①需要DNA连接酶
B.过程②需要DNA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C.目的基因Ⅰ的碱基序列是已知的
D.若某质粒能与目的基因Ⅰ重组,则该质粒和Ⅰ的碱基序列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届河北存瑞中学2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有关基因工程技术的原理或实质的叙述,合理的有( )
①基因诊断的基本原理是DNA分子杂交;
②基因治疗的原理是将正常基因导入病人体内,使该基因的表达产物发挥功能;
③DNA探针技术的原理是探针与样品中变性处理的DNA单链配对杂交;
④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的实质是基因突变;
⑤PCR技术的实质是体外复制特定DNA片段的核酸合成技术
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四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届河北存瑞中学2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相对细菌和植物细胞而言,动物细胞离体培养更需关注培养基的渗透压,这是因为动物细胞( )
A.没有细胞壁,对培养基的渗透压更敏感
B.渗透压远高于细菌或植物细胞的渗透压
C.没有成熟大液泡,渗透压调节能力差
D.生长缓慢,各生长阶段对环境的渗透压要求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届河北存瑞中学2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四个选项中,肯定没有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一项是( )
A.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
B.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得到多倍体植株
C.基因工程培育的抗棉铃虫的棉花植株
D.细胞工程培育“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届河北存瑞中学2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关于克隆技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可利用原生质体进行植物组织培养
B.原生质体可作为转基因的受体细胞
C.植物克隆的技术基础是植物组织培养
D.动物克隆的技术基础是核移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届河北存瑞中学2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有关现代生物科技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克服了不同生物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B.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开辟了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新途径
C.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使哺乳动物生产人类所需的药品
D.胚胎移植技术的优势是可以充分发挥雄性优良个体的繁殖潜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届河北存瑞中学2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有关动植物细胞工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动物细胞融合过程中,常用的诱导因素有灭活的病毒、PEG等
B.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常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组织块
C.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需要用纤维素酶、果胶酶去除细胞壁
D.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中,需要用不同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培养杂种细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