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2014届河南省郑州市盛同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有关基因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后,一定能稳定遗传
B.DNA连接酶的作用是将两个粘性末端的碱基连接起来
C.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
D.常用的运载体有大肠杆菌、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届河南省郑州市盛同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某研究小组为了研制预防禽流感病毒的疫苗,开展了前期研究工作。其简要的操作流程如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步骤①所代表的过程是逆转录
B.步骤②需使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
C.步骤③可用CaCl2处理大肠杆菌,使其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有利于目的基因的导入
D.检验Q蛋白的免疫反应特性,可用Q蛋白与患禽流感康复的鸡的血清进行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试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届河南省郑州市盛同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是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细菌D细胞内,产生“工程菌”的示意图。所用的基因载体为质粒A。若已知细菌D细胞内不含质粒A,也不含质粒A上的基因,质粒A导人细菌后能正常表达。能表明目的基因已与载体结合,并被导入受体细胞的结果是
A.在含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和含四环素的培养基上均能生长繁殖的细菌
B.在含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和含四环素的培养基上都不能生长繁殖的细菌
C.在含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能生长繁殖,但在含四环素的培养基上不能生长繁殖的细菌
D.在含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不能生长繁殖,但在含四环素的培养基上能生长繁殖的细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届河南省郑州市盛同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是转基因抗冻番茄培育过程的示意图(ampr为抗氨苄青霉素基因),其中①、④表示相关的操作步骤,甲、乙表示相关结构或细胞。Pst I酶和Sma I酶切割基因后将产生同的粘性末端。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甲代表的是基因表达载体,乙可代表番茄细胞
B.可用Pst I酶和Sma I酶切割鱼的抗冻蛋白基因以避免目的基因末端发生任意连接
C.若用Pst I酶和Sma I酶切割质粒产生的DNA片段有3种
D.图中③、④依次表示组织培养过程中番茄组织细胞的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届河南省郑州市盛同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关于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都是分子水平上的操作
B.基因工程就是改造基因的分子结构
C.蛋白质工程就是改造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D.基因工程能产生自然界不存在的基因,蛋白质工程能产生自然界不存在的蛋白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届河南省郑州市盛同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如图表示某植物的培育过程,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A→F能体现细胞的全能性
B.C中是高度液泡化的薄壁细胞
C.植株A和F的染色体组成相同
D.植株F一般不能直接应用于生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届河南省郑州市盛同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以下有关动物细胞组织培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动物细胞培养中,含5%CO2的恒温培养箱用来为防止培养过程中微生物的污染
B.动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常用含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和动物血清的固体培养基
C.原代培养的细胞一般传至40~50代左右便会出现生长停滞
D.动物细胞培养可用于检测有毒物质和获得大量健康细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届河南省郑州市盛同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有关植物体细胞杂交与动物细胞融合的比较,正确的是
A.两者应用的原理都有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B.两者都可用灭活的病毒诱导细胞融合
C.两者最终都能获得杂种生物
D.两者都已用于大量生产分泌蛋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届河南省郑州市盛同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在试管牛的生产过程中,不是必需的操作是
A.核移植技术 B.卵母细胞的采集和培养
C.精子的采集和获能 D.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届河南省郑州市盛同学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关于单克隆抗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某种抗原蛋白免疫小鼠后,分别通过杂交瘤技术和常规方法生产的抗体化学本质不同
B.杂交瘤细胞必须在特定抗原的刺激下才能分泌抗体
C.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对细胞进行多次筛选的目的和方法相同
D.“生物导弹”用于疾病治疗时,单克隆抗体所起的作用是“导”而不是“弹”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