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2014届广东省陆丰市高二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生活中有以下现象:①婴幼儿经常尿床,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②由于惊恐、害怕而出现无意识排尿。以上现象说明:
A.婴幼儿在夜间产生的尿液较白天多 B.婴幼儿排尿反射的传入神经兴奋只到达脊髓
C.无意识排尿不属于神经反射活动 D.脊髓的生理活动依赖于大脑皮层的功能状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届广东省陆丰市高二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提高肾脏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重吸收。下图为水平衡调节机理,请据图判断A、B、C依次为:
A.抗利尿激素、渴觉中枢、肾小管
B.抗利尿激素、肾小管、渴觉中枢
C.渴觉中枢、肾小管、抗利尿激素
D.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肾小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届广东省陆丰市高二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乙肝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其目的是:
A.使机体积累更多数量的疫苗 B.使机体产生更多种类的淋巴细胞
C.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淋巴细胞 D.使机体产生更强的非特异性免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届广东省陆丰市高二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T细胞可以释放淋巴因子 B.效应T细胞可以杀死宿主细胞内的病毒
C.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均属于免疫细胞 D.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均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届广东省陆丰市高二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挪威科学家最新的研究显示,气候变暖将提高人类患腺鼠疫的可能性。这种病是由鼠疫杆菌(宿主为啮齿动物)引起的,鼠疫杆菌释放外毒素,会使患者出现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科学家从病愈患者的血清中提取的抗毒素对腺鼠疫患者有显著疗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外毒素是一种抗原,能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
B.抗毒素是一种抗体,属于效应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
C.外毒素和抗毒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脂质
D.该免疫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届广东省陆丰市高二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图所示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侵入人体后病毒和T细胞的浓度变化曲线。对该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A.HIV对人体T细胞有攻击作用,所以人体一旦被HIV侵入就丧失了细胞免疫功能
B.HIV的增殖速率与T细胞的增殖速率成正比
C.人体的免疫系统不能识别HIV
D.艾滋病病人的T细胞大量减少,免疫系统功能被破坏,该病人的直接死因往往是其他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届广东省陆丰市高二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科学家研究胚芽鞘向光弯曲现象,逐步揭示了发生这种应激反应的一系列因果相关事件,下列按因果相关事件顺序排列的是:
a.胚芽鞘尖端合成生长素 b.胚芽鞘尖端感受光刺激 c.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
d.生长素在背光一侧分布较多 e.背光一侧细胞生长较快 f.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尖端
A.a→c→e→b→f→d B.a→b→d→e→c→f
C.a→f→b→d→e→c D.a→b→f→d→e→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届广东省陆丰市高二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作用及其应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成熟细胞比幼嫩细胞对生长素更为敏感
B.顶端优势能够说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C.适宜茎生长的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往往抑制根的生长
D.可利用生长素类似物防止落花落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届广东省陆丰市高二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关于植物激素及其类似物在生产实践上的应用,符合实际的是;
A.黄瓜结果后,喷洒一定量的脱落酸可防止果实的脱落
B.细胞分裂素促使果皮细胞转变成与母本相同的基因型
C.用一定浓度赤霉素溶液处理黄麻、芦苇等植物,使植株增高
D.乙烯广泛存在于植物多种组织,主要促进果实的发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4届广东省陆丰市高二第二次月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关于“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植物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除了扦插枝条以外,其他实验条件均要相同
B.每根枝条上应保留有相同数量的芽
C.可用单位时间每根枝条生根数作为记录指标
D.不同的生长素类似物浓度作用不一定产生相同的生根效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