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2010-2011学年江西省高三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题型:选择题
下表分别是生物体及人体组织、器官含水量。对数据分析可得出正确结论是 ( )
生物体的含水量
生物 |
水母 |
鱼类 |
蛙 |
哺乳动物 |
藻类 |
高等植物 |
含水量(%) |
97 |
80~85 |
78 |
65 |
90 |
60~80 |
人体组织.器官的含水量
组织器官 |
牙齿 |
骨骼 |
骨骼肌 |
心脏 |
血液 |
脑 |
含水量(%) |
10 |
22 |
76 |
79 |
83 |
84 |
①构成生物体的成分中水的含量最多
②生物体的含水量与生物体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③代谢旺盛的组织器官含水较多
④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差异与水的存在形式相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0-2011学年江西省高三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题型:选择题
“朴雪”乳酸亚铁口服液可以有效地治疗人类缺铁性贫血,这是因为其中的Fe2+进入人体后能 ( )
A.调节血液的酸碱平衡 B.调节血液的渗透压
C.构成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D.促进更多红细胞的产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0-2011学年江西省高三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题型:选择题
在制备纯净的细胞膜时,我们一般不选用植物细胞作为实验材料,主要原因( )
A.细胞膜与细胞壁紧密结合,不易分离
B.不易吸水胀破
C.很难得到完整的细胞膜 D.膜成分较多,提取过程繁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0-2011学年江西省高三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题型:选择题
最能表明细胞间功能差异的一项是 ( )
A.细胞体积的大小 B.细胞膜的结构
C.细胞器的种类和数量 D.细胞核的大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0-2011学年江西省高三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题型:选择题
当细胞处于饥饿状态时,可降解自身生物大分子,以产生营养成分供细胞急需。在此过程中起积极作用的细胞器是 ( )
A.线粒体 B.高尔基体 C.溶酶体 D.核糖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0-2011学年江西省高三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题型:选择题
将某植物细胞置于大于该细胞液浓度的硝酸钾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该细胞未发生质壁分离,其原因可能是该细胞 ( )
①为死细胞 ②为根尖分生区细胞 ③大量吸水 ④大量失水
⑤质壁分离后又自动复原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0-2011学年江西省高三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题型:选择题
将等量的NH+4、PO3-4、K+、Ca2+共同置于500mL水中,再放入一些新鲜的水稻根尖,几小时后测定混合液中上述四种离子和水的含量变化如下:
项 目 |
H2O |
NH |
K+ |
Ca2+ |
PO |
减少量 |
0% |
83% |
72% |
97% |
84% |
下列分析与解释正确的是 ( )
①离子大量减少而水却没有减少,说明根对水分的吸收和对矿质离子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②四种离子都减少,说明根对这些离子都有吸收
③根对四种离子的吸收量有差异,说明根对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④Ca2+比K+明显减少,说明水稻根细胞膜上运输Ca2+的载体比运输K+的载体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都正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0-2011学年江西省高三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题型:选择题
下图表示在不同条件下,酶催化反应的速度(或生成物)变化。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图①虚线表示酶量增加一倍时,底物浓度和反应速度的关系
B.图②虚线表示增加酶浓度,其他条件不变时,生成物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
C.图③不能表示在反应开始的一段时间内,反应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来源:Zxxk.com]
D.若图②中的实线表示Fe3+的催化效率,则虚线可表示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0-2011学年江西省高三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题型:选择题
酶具有极强的催化功能,其原因是 ( )
A.降低了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B.增加了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
C.提高了反应物分子的活化能 D.酶提供使反应开始所必需的活化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0-2011学年江西省高三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 题型:选择题
在右图所示的实验中属于自变量的是( )
A.催化剂不同
B.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的大小
C.试管的大小
D.试管中的过氧化氢溶液的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