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2006~2007年度高三级第4次月考生物科试题--必修2、必修3第1~2章 题型:013
1950年,为除去对农作物构成重大危害的兔,澳洲使用了能引起兔致命疾病的病毒。下图是对此后六年间兔的致死率和病毒的毒性变化进行调查的结果。生物学家从上面的结果中得知一种事实,即兔因发生遗传性的变异而对病毒产生抗性;病毒也因遗传的变异而毒性减小。以此为根据而得出结论:在较短的期间内,兔和病毒已协同进化了。关于兔子和病毒进化的说明中,恰当的进化原因是
①隔离
②自然选择
③突变
④定向进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06~2007年度高三级第4次月考生物科试题--必修2、必修3第1~2章 题型:013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未能解释的是
A.生物进化的原因
B.现在生物适应性的原因
C.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D.生物不定向变异的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06~2007年度高三级第4次月考生物科试题--必修2、必修3第1~2章 题型:013
在一个DNA分子中,胞嘧啶与鸟嘌呤之和占全部碱基数目的46%,其中一条链中腺嘌呤与胞嘧啶分别占该链碱基总数的31%和19%,那么由它转录的RNA中腺嘌呤与胞嘧啶分别占碱基总数的
A.22%、28%
B.23%、27%
C.26%、24%
D.54%、6%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06~2007年度高三级第4次月考生物科试题--必修2、必修3第1~2章 题型:013
在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除了具有种群大、没有突变发生、没有新基因加入,以及个体间的交配就是随机的以外,还需具备以下哪一条件,则种群的基因库就是稳定的
A.没有自然选择
B.捕食者数量少
C.环境条件变化缓和
D.改变个体的摄食方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06~2007年度高三级第4次月考生物科试题--必修2、必修3第1~2章 题型:013
下表是分析豌豆的两对基因遗传情况所得到的F2基因型结果(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表中列出部分基因型,有的以数字表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表中Y、y、R、r基因的编码区是间隔的、不连续的
B.1、2、3、4代表的基因型在F2中出现的概率大小为3>2=4>1
C.F2中出现表现型不同于亲本的重组类型的比例是或
D.表中Y、y、R、r基因的载体有染色体、叶绿体、线粒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06~2007年度高三级第4次月考生物科试题--必修2、必修3第1~2章 题型:013
把普通小麦的花粉和一部分体细胞通过组织培养,分别培养成两种小麦植株,它们分别是
A.单倍体、六倍体
B.三倍体、六倍体
C.单倍体、二倍体
D.二倍体、单倍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06~2007年度高三级第4次月考生物科试题--必修2、必修3第1~2章 题型:013
现在人们已经实现了分子水平上遗传物质的人工重组,下列实例中属于分子水平人工重组的项目是
A.器官克隆
B.人类基因组计划
C.能产生抗体的小鼠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的融合细胞
D.将人的α1抗胰蛋白酶基因导入到羊的DNA分子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06~2007年度高三级第4次月考生物科试题--必修2、必修3第1~2章 题型:013
甜豌豆的紫花对白花是一对相对性状,由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共同控制,只有当同时存在两个显性基因(A和B)时,花中的紫色素才能合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白花甜豌豆杂交,后代不可能出现紫花甜豌豆
B.紫花甜豌豆自交,后代中紫花和白花的比例一定不是3∶1
C.AaBb的紫花甜豌豆自交,后代中紫花和白花甜豌豆之比为9∶7
D.若杂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5,则亲本基因型只能是AaBb和aaB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06~2007年度高三级第4次月考生物科试题--必修2、必修3第1~2章 题型:013
如下图为患甲病(显性基因为A、隐性基因为a)和乙病(显性基因为B,隐性基因为b)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已知Ⅱ1不是乙病的携带者,下列说法中哪一项是错误的是
A.甲病致病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为显性遗传
B.若Ⅱ5与另一正常人婚配,则其子女患甲病的概率为1/2
C.乙病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为隐性遗传
D.假设Ⅲ1与Ⅲ5结婚生了一个男孩,则该男孩患一种病的概率为1/2,所以我国婚姻法禁止近亲间的婚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06~2007年度高三级第4次月考生物科试题--必修2、必修3第1~2章 题型:013
下列有关育种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培育“萝卜一甘蓝”利用了基因重组的原理
B.获得番茄人工种子利用了激素调节的原理
C.培育“八倍体小黑麦”利用了染色体变异的原理
D.培育高产杂交水稻利用了DNA重组的原理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