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2010-201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题型:071
在室外,将一长势良好的植物置于密闭玻璃罩内培养,用CO2测定仪测定某一天玻璃罩内CO2浓度的变化情况,绘成曲线如下图甲所示。图乙是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的部分生理过程。请分析回答。
(1)图甲中,从6时到10时,叶绿体内ATP合成速率的变化是_________,A到E点中光合作用的起始点最可能是_________点,D点处限制光合作用强度的主要外界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
(2)图甲中,影响A点上下移动的主要外界因素是_________;从10时到16时CO2浓度下降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
(3)图乙中的Ⅰ和Ⅱ表示有关结构,a、b、c、d表示某些物质,则Ⅰ表示_________,d表示_________。卡尔文循环需要循环_________次才能合成一个c,直接影响a生成b的外界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
(4)若光照突然停止而其他条件不变,则短时间内乙图中b的浓度变化将会如下图中的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2010-201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题型:071
下图表示某高等植物细胞中基因表达的过程,“→”表示物质转移的路径和方向,请仔细观察和分析图解,并回答下列问题:
(1)Ⅵ表示_________酶;物质Ⅱ表示_________;除图中所示的细胞结构外,还能进行图中生理过程的细胞器有_________。
(2)据图可知细胞核和叶绿体都能进行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
(3)据图可知以Ⅱ为模板合成物质Ⅳ的这类生理过程可发生在_________中。
(4)若LHCP参与光合作用,则它参与的光合作用的阶段中,发生的能量变化是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河北省保北十二县市2010-201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 题型:07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根据人类的需求来改造生物的性状,在许多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下图是利用奶牛乳汁生产人类血清蛋白的图解,根据下图回答:
(1)从②到③过程中应用的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是________,图中②一般用胰蛋白酶而不用胃蛋白酶处理奶牛组织的原因是________。
(2)从③到④的过程为了获得更多牛的卵母细胞,可通过对母猪注射________的方法,做超数排卵处理,并将所采集到的卵母细胞在体外培养到________期即可通过显微操作将其细胞核去除。
(3)早期胚胎的培养液成分较复杂,除一些无机盐和有机盐外,还需添加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维生素、激素、________等物质。
(4)从A-D中选出④到⑤的过程中正确的操作方法________,此时④应处于________培养阶段。④分割成⑤和⑥应用的现代生物技术手段是________。
(5)从哺乳动物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中分离出来的细胞,称为ES或EK细胞。这类细胞的形态特征有________、细胞核大、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河北省保北十二县市2010-201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 题型:071
下图是某同学根据杂交瘤技术的方法,设计的生产破伤风杆菌抗体的实验方案。请据图回答:
(1)该方案能达到预期效果吗?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
(2)图中②为________过程,常用________诱导剂。该细胞继承了________。
(3)得到杂交瘤细胞后,可以进行体内培养或体外培养,其中体外培养除需要满足无菌、无毒环境,适宜的营养外,还要________和________。
(4)破伤风杆菌的抗体最终可从________和________中提取。
(5)该方案的目的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河北省保北十二县市2010-201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 题型:071
下图表示基因型为AaBb的水稻花药通过无菌操作,接入试管后,在一定条件下形成试管苗的培育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要进行一系列的消毒、无菌,还要进行无菌操作,其原因是________。
(2)此试管苗的获得是利用了________。
(3)愈伤组织经过________可形成具有生根发芽能力的胚状体。
(4)培育成的试管苗的基因型可能有________种,其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
(5)试管苗为________倍体,其特点是________。
(6)欲获得可育植株还要________处理试管苗,所获得植株的基因型有________,还要对这些植株进行________,才能获得所需要的类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河北省保北十二县市2010-201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 题型:071
下图a表示基因工程中经常选用的运载体——pBR322质粒,Ampr表示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Tetr表示四环素抗性基因。目的基因如果插入某抗性基因中,将使该基因失活,而不再具有相应的抗性。为了检查运载体是否导入原本没有Ampr和Tetr的大肠杆菌(受体细胞),将大肠杆菌涂布在含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培养,得到如图b的结果(黑点表示菌落)。再将灭菌绒布按到培养基上,使绒布面沾上菌落,然后将绒布按到含四环素的培养基上培养,得到如图c的结果(空圈表示与b对照无菌落的位置)。据此分析并回答:
(1)pBR322质粒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其控制着________等性状,质粒的复制必须在________中完成。
(2)根据用途,题中所用培养基属于________,与图c空圈相对应的图b中的菌落表现型是________,由此说明目的基因插入了________中。
(3)基因工程的核心是________。将目的基因与质粒重组中用到的工具酶是________和________。
(4)目的基因能与质粒重组的原因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江苏省仪征中学2010-201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生物试题 题型:071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了研究“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1)研究目的: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
(2)推荐器材:温度计,pH试纸,试管,烧杯;氢氧化钠溶液,盐酸,可溶性淀粉溶液,新鲜的淀粉酶溶液,蒸馏水,斐林试剂等。
(3)实验原理:淀粉酶可以使淀粉逐步水解成麦芽糖等还原性糖。利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性糖时,会产生_________沉淀。
(4)操作步骤(用表格显示实验步骤,注意操作顺序不能错):
①在本实验中,设置A试管的作用是_________。
②在实验步骤4中C试管加入的盐酸的量是_________。
③实验步骤8应如何操作?_________。
(5)实验结果及分析
①正常情况下,在试管A、B、C中能观察到的现象分别是_________。
②通过上述实验,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江苏省仪征中学2010-201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生物试题 题型:071
下图为具有6条染色体的某生物细胞进行有丝分裂过程的几个阶段,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丙图的特有变化特征,可以判断该图表示动物细胞还是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
(2)观察染色体的最佳时期是_________图。
(3)染色单体开始消失的细胞是图中的_________。
(4)上述细胞有丝分裂的先后顺序是_________(用甲∽丁表示)。
(5)作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该图中缺少了细胞周期的_________期,该期细胞内的主要变化特点是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江苏省仪征中学2010-201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生物试题 题型:071
下表是某同学在做几个实验时所列举的实验材料和实验条件等相关内容,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
(1)A~D组实验中需要使用显微镜的是_________。
(2)A组实验所用的试剂甲是_________,观察到颜色是_________。在C组实验中,实验因变量乙是_________。
(3)在B组实验中若使用0.3 g/mL KNO3溶液,则实验现象是:_________。
(4)D组为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实验中装片制作的流程为: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江苏省仪征中学2010-201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生物试题 题型:071
在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过程中某些物质是可以共用的。下面是某植物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物质变化示意简图,其中a、b表示物质,①-④表示生理过程,假设光合作用的产物为葡萄糖,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物质a、b分别是_________(共1分)
(2)图中①过程发生场所是在叶绿体的_________。图中②表示光合作用的
阶段,该阶段的化学反应在叶绿体内的基质中进行;此阶段需要很多种酶催化,因而影响此阶段的一个重要外界因素是_________。
(3)图中③是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该过程进行的场所是_________。
(4)有氧呼吸的全过程可分三阶段,其中释放能量最多是_________阶段。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过程中共同途径是_________(用图中标号表示)。
(5)请写出③和④所示生理活动的总反应式: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