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广东省罗定市2011-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生物试题(多校联考) 题型:071
下表是大豆的花色四个组合的遗传实验结果,若控制花色的遗传因子用A、a来表示。请分析表格回答问题。
(1)大豆的花色中,显性性状为花。
(2)组合一中紫花基因型为,该组合交配方式为。
(3)组合三中,F1中紫花基因型为,F1中同时出现紫花与白花的现象称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广东省罗定市2011-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生物试题(多校联考) 题型:071
下面是关于生命科学发展史和科学方法的问题∶
(1)孟德尔在总结了前人失败的原因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经八年观察研究,成功的总结出豌豆的性状遗传规律,从而成为遗传学的奠基人。请回答孟德尔采用________方法;发现了遗传规律∶________;。
(2)1903年萨顿在研究蝗虫的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发现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通过________方法推论得出的二者的关系。后由摩尔根用果蝇作实验证明了________。
(3)在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中,1944年艾弗里在格里菲斯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找出了导致细菌转化的“转化因子”,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则完成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进入到细菌内的是噬菌体的________,从而把DNA与蛋白质分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广东省罗定市2011-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生物试题(多校联考) 题型:071
图1表示某动物细胞有丝分裂的不同时期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的关系;图2表示处于有丝分裂某个时期的细胞图像。请据图回答∶
(1)图1中AB段细胞内发生的主要变化是________。
(2)观察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的最好时期在________段。
(3)图2中细胞处于图1中的________段。
(4)皮肤癌细胞的细胞周期________(大于、小于或等于)正常皮肤生发层细胞。癌细胞在机体内容易扩散和转移是因为细胞膜上的________含量减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 题型:071
某蛋白质分子由2条肽链组成,共657个氨基酸(下图所示),请回答:
(1)该蛋白质分子中至少含有游离的氨基________个,游离的羧基________个。
(2)该蛋白质分子中,共有________个肽键;在该蛋白质分子形成过程中,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________。
(3)假设该蛋白质分子中的一条肽链为178肽,其分子式为CxHyNzOwS(z>178,w>179),并且是由下列五种氨基酸组成的:
那么将该178肽彻底水解后将会得到________个赖氨酸,________个天冬氨酸(结果可含分子式中未知数)。
(4)控制该蛋白质合成的基因中至少有________个脱氧核苷酸对(需要考虑终止密码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 题型:071
下图为某细胞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是________细胞,作为基本的生命系统,它的边界是[ ]________。
(2)在高等动物细胞中不具有的细胞结构是________。(填序号)
(3)若该细胞是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则不应该有的结构为________。(填序号)
(4)有光的条件下,14C 标记的CO2进入细胞后,首先在[3]叶绿体中发生反应,生成含14C的有机物。该有机物主要在[ ]________中彻底氧化分解成________,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5)若该图为大肠杆菌细胞,则一定有的细胞器是________(填标号),如果在该细胞器上合成某物质时产生了48个水分子,则由二条链构成的某物质是由________个氨基酸分子生成。
(6)某科学家研究了100个细胞,把每个细胞都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含有细胞核,另一部分没有细胞核,所有细胞放在相同条件下培养,得到如下数据:分析数据,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 题型:071
人体细胞内的溶酶体是一种含有多种水解酶的细胞器,其内部的pH为5左右。下图表示细胞内溶酶体的部分功能。请分析并回答:
(1)溶酶体中的水解酶是在细胞中的________
合成的,经相应结构加工后转至________中进行再加工和分类,最后以囊泡形式转运到溶酶体中。
(2)图中表示当________(结构乙)衰老时,会由________(结构甲)包裹后与溶酶体结合,进而被分解。此过程反映了生物膜在结构上具有________的特点。分解后的产物如氨基酸等可以通过溶酶体膜上的________
转运进入细胞质基质供细胞代谢使用,其余废物则排出细胞外。
(3)由图还可推断出溶酶体具有的另一功能是________。
(4)研究表明,少量的溶酶体内的水解酶泄露到细胞质基质中不会引起细胞损伤。分析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 题型:071
请据图分析ATP产生速率与O2供给量之间的关系
(一)A点表示在无氧条件下,细胞可通过进行________分解有机物,产生少量ATP。
(二)AB段表示随O2供应量增多,________明显加强,通过________分解有机物释放的能量增多,ATP的产生速率随之增加。
(三)BC段表示O2供应量超过一定范围后,ATP的产生速率不再加快,此时的限制因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安徽省宣城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5月)月考生物试题 题型:071
一对健康夫妇生下一男婴,一岁时脑出血死亡,二年后女方怀孕6个月时,经羊水及脐带血诊断为男孩且患血友病,遂引产。于是夫妇俩到广州中山医附属一院做试管婴儿。医生培养7个活体胚胎,抽取每个胚胎1-2个细胞检查后,选两个胚胎移植,最后一个移植成功,出生了一健康女婴,她是我国第三代试管婴儿。请回答:
(1)试管婴儿技术作为现代生物技术和母亲正常怀孕生产的过程的相同之处是________,不同点在于________。
(2)如果B、b表示血友病基因或正常基因,则父、母亲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如果该夫妇再生一男孩,患血友病的概率是________。
(3)医生抽取活体胚胎的1或2个细胞后,可通过观察________判断早期胚胎的性别,你认为医生应选用________性胚胎进行移植,其中人们已能够选取最理想的胚胎,其基因型应该是________。自然状态下,出现这样的胚胎的概率是________。该实例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意义。
(4)供体器官的短缺和排斥反应是制约器官移植的两个重要问题。而治疗性克隆能最终解决这两个问题。下图是治疗性克隆的过程图解:
Ⅰ.请在上图中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术语:①________;②________
Ⅱ.上图中的③④表示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安徽省宣城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5月)月考生物试题 题型:071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三位在研究绿色荧光蛋白(GFP)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绿色荧光蛋白能在蓝光或紫外光的激发下发出荧光,这样借助GFP发出的荧光就可以跟踪蛋白质在细胞内部的移动情况,帮助推断蛋白质的功能。下图为我国首例绿色荧光蛋白(GFP)转基因克隆猪的培育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
注:图中通过过程①、②形成重组质粒,需要限制性内切酶切取目的基因、切割质粒。限制性内切酶Ⅰ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GATCC-,限制性内切酶Ⅱ的识别序列和切点是-↓GATC-。在质粒上有酶Ⅰ的一个切点,在目的基因的两侧各有1个酶Ⅱ的切点。
(1)在DNA连接酶的作用下,上述两种不同限制酶切割后形成的黏性末端能否连接起来?并说出理由:________。
(2)过程③将重组质粒导入猪胎儿成纤维细胞时,采用最多的方法是________。
(3)如果将切取的GFP基因与抑制小猪抗原表达的基因一起构建到载体上,GFP基因可以作为基因表达载体上的标记基因,其作用是________。获得的转基因克隆猪,可以通过对抗原表达基因的改造从而解决的医学难题是:可以避免________。
(4)目前科学家们通过蛋白质工程制造出了蓝色荧光蛋白,黄色荧光蛋白等,采用蛋白质工程技术制造出蓝色荧光蛋白过程的正确顺序是:________(用数字表示)。
①推测蓝色荧光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和基因的核苷酸序列
②蓝色荧光蛋白的功能分析和结构设计序列
③蓝色荧光蛋白基因的修饰(合成)
④表达出蓝色荧光蛋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安徽省马鞍山二中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素质测试生物文科试题 题型:071
食物链、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此渠道进行的.下图是某新建人工湖泊的生物类群关系,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湖泊生态系统食物链有________条。
(2)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水草属于________,与自然的湖泊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低。
(3)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