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生物教研室 题型:071
下表是狗颈部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的部分成分比较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三者成分的主要差异是蛋白质,试分析说明:
(1)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是大分子蛋白质,还是小分子蛋白质?
(2)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比组织液和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高出约一倍,其原因是_____。
(3)淋巴中的蛋白质来自________,最终回流到________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生物教研室 题型:071
水果、蔬菜中往往含有一些碱性物质如碳酸钠。当食用这些食物时,碳酸钠进入血液后,人体的即时反应是:
(1)碳酸钠与血液中的________缓冲对发生作用。请写出相应的反应式________。
(2)所形成的_______通过______(器官)以________的形式排出体外。
(3)因此,通过血液中缓冲物质的作用,使血液中的________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生物教研室 题型:071
根据图中回答问题:已知X、Y均为短周期元素,X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
气体G与氢气密度之比为8∶5,B是一种化肥的重要组成成分,可由人体肝脏产生,也可由C分解而成。D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能作为重金属盐中毒后的解毒剂。
(1)写出B、C、D、G的名称。
(2)A中所含气体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C分解成B是通过_________作用。D在细胞中的合成需经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生物教研室 题型:071
人们在1.5亿年前的沉积物中发现了已灭绝的剑尾动物化石,对每个个体背甲的长/宽比都进行了测量,这一长/宽比值用S表示。在图中,p曲线表示1.5亿年前时该动物S值的分布。在1亿年前的沉积物中,在三个不同地点发现了三个不同剑尾动物的群体,图中a、b、c分别表示3种动物群体中S值的分布情况,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a、b、c三个群体中,哪一群体最可能出现新种?理由是什么?
(2)在发现该动物的三个地区中,哪一地区的环境最可能保持不变?理由是什么?
(3)S值的变化实质是反映了_______________的变化,这种变化是___________的结果,这种作用还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4)要形成新的物种必须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环节。
(5)在发现的该动物的三个地区中,哪一个地区的环境最可能保持不变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生物教研室 题型:071
图中是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
图中上为甲岛,下为乙岛,A、B、C、D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请看图后,回答问题。
(1)由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的两个外部条件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
(2)甲岛上的B物种迁回乙岛后,不能与C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的内部条件是_________不同,外部条件是__________。
(3)迁回乙岛的B物种进化成D物种,由B物种形成D物种的条件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生物教研室 题型:071
根据下列材料同学们讨论总结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科学家做了下面的实验:把若干对家蝇分成若干组(每组一对),再将每组的子代分为A、B两部分,用DDT处理每组的A部分,B部分则不接触DDT(如下表所示)。只选择保留存活率最高的那一组的B部分,A部分及其余各组统统淘汰。将保留的部分再重复这样的实验过程,并且在实验中逐代增加DDT的浓度。经过这样多代的重复,获得了具有很强抗药性的家蝇。
(1)上述的实验事实说明
[ ]
A.诱导家蝇产生抗药性变异的作用
B.由于长期使用DDT,使家蝇的抗药性逐代增强
C.家蝇抗药性原已存在,与是否使用DDT无关
D.家蝇抗药性形成是长期使用DDT的结果
(2)环境对生物的进化有哪些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生物教研室 题型:071
杂交实验表明,桦尺蠖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S和s的控制,黑色S对浅色s为显性。在曼彻斯特地区,19世纪中叶以前,种群中S基因频率很低,在5%以下,到20世纪中叶则上升到95%以上。
请分析回答:
(1)从遗传的角度分析:
①最初的S基因是通过_________出现的。它为生物进化提供了_________。
②S基因频率增高的遗传基础是__________。
(2)试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①19世纪,桦尺蠖的栖息地(树干)上长满了地衣,在此环境下,种群s基因频率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工业炼铜使地衣不能生长,树皮裸露,并被煤烟熏成黑褐色,在此环境条件下,种群S基因频率升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上述事实说明,种群中产生的变异是__________,经过长期的_________,其中不利变异不断___________;有利变异则逐渐_____________,从而使种群的____________发生定向的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方向缓慢地进化。因此生物的进化是由____________决定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生物教研室 题型:071
果蝇是常用的遗传学研究实验材料,据资料显示,果蝇约有对基因。现有一黑腹果蝇的野生种群,约有个个体,请分析回答以下各题:
(1)该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统称为种群的_________。
(2)假定该种群中每个基因的突变率都是,那么在该种群中每一代出现的基因突变数是________。
(3)已知果蝇残翅(v)为隐性基因,在该种群中每2500只果蝇中才有一只残翅果蝇,那么理论上果蝇残翅基因v的频率为_________。
(4)假定残翅(v)的基因突变率为,由于在正常环境条件下,残翅果蝇难以生存,结果长翅(V)类型个体逐渐增多,V基因频率也随之升高,经过许多代后,长翅类型成为该种群中常见类型,与其他突变类型相比,残翅个体数要少得多。由此可见,在生物进化过程中,_________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生物教研室 题型:071
下列是DDT(一种农药)对家蝇抗性(抗DDT而能存活的能力)的研究;将家蝇分成多组,每组都分A、B两部分。用DDT处理每一组小的A部分,而保留B部分不接触DDT。处理后,检查各组的死亡率,死亡率高的抗药性低,反之则抗药性高。对死亡率最低一组的B部分进行饲养,使之繁殖后代,把后代再按上述方法进行抗性实验。这样,经过若干代后,当用DDT处理其中A组的家蝇时发现其死亡率为4%,再用DDT处理这一代的B组家蝇。则:
(1)B部分经DDT处理后存活率为____________
(2)由实验可知,家蝇抗药性的产生是__________的结果。
(3)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看,家蝇和DDT的关系是__________。
(4)DDT对家蝇的抗药性的产生的作用称为___________。
(5)简述B部分经DDT处理后存活率为上述百分比的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生物教研室 题型:071
用达尔文的自然学说分析解释斑马的进化过程:
(1)斑马群中存在着不同体色的个体,说明生物具有___________特性,这种特性一般_________,属于__________。
(2)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体色为黑白相间的、跑得快的斑马因与环境相适应,不易被敌害发现而在___________中得以生存繁衍。这样,环境对斑马起了_________作用,而这种作用是_________的,它决定着生物进化的___________。
(3)上述过程表明,自然选择的动力是__________,自然选择的结果是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