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77754  77762  77768  77772  77778  77780  77784  77790  77792  77798  77804  77808  77810  77814  77820  77822  77828  77832  77834  77838  77840  77844  77846  77848  77849  77850  77852  77853  77854  77856  77858  77862  77864  77868  77870  77874  77880  77882  77888  77892  77894  77898  77904  77910  77912  77918  77922  77924  77930  77934  77940  77948  170175 

科目: 来源:生物教研室 题型:071

根据提供的资料,回答问题: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生态农业布局的国家。很早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学会了利用桑叶喂蚕,蚕沙(蚕粪)养鱼,塘泥肥桑的方法,创造了“桑基鱼塘”这种古老的生态农业布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桑基鱼塘”这种农业布局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现在我国一些地区的人们改变以蚕沙直接下鱼塘的老办法,将蚕沙、人畜粪便、秸秆、杂草、树叶等投入沼气池内发酵,制成沼气作燃料,然后再用沼渣喂鱼。这样,就把传统的“桑、蚕、鱼”农业结构,变成了“桑、蚕、气、鱼”的新型农业结构。

(1)写出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

(2)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特点是什么?

(3)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残体需从水中摄取的物质是什么?

(4)在沼气发酵的过程中,进行着非常复杂的微生物代谢活动。微生物的呼吸类型有好氧型、厌氧型和兼性厌氧型(如酵母菌)三种。试分析这三类微生物的数量在沼气池中的消长规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生物教研室 题型:071

如图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请回答:

(1)写出图中A~E所代表的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

(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

(3)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中,箭头依次变细、方框变小,意味着________。

(4)图中F表示________。E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

(5)生态系统中能量在逐级流动中传递效率一般为________。假若“A”的总能量为100%,按最高传递效率计算,第三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应是________。

(6)图中只画出四个方框,向下还会有很多吗?请分析说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生物教研室 题型:071

根据生态系统的组成及正常运行条件,请自行设计一个封闭的用于家庭观赏的“生态缸”。

(1)简要分析应加入哪些成分?

(2)若改变不同的生物条件,请预测对“生态缸”会有何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生物教研室 题型:071

某温带草原里有鸟、鼠、昆虫、猫头鹰、蟾蜍和蛇六种动物,它们相互间的关系是:①猫头鹰捕食蛇、鼠、鸟;②昆虫、鸟及鼠以植物各种器官为食;③蟾蜍和鸟捕食昆虫;④蛇吞食蟾蜍和鼠。请回答:

(1)在方框内画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

(2)此生态系统内有________条食物链。

(3)占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营养级的生物是________。

(4)猫头鹰与蛇的关系是________和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生物教研室 题型:071

生态工作者从东到西对我国北方A、B、C三种类型的草原进行调查。下表是不同调查面积的物种数量统计结果:

(1)略

(2)调查B草原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设计如下调查步骤:

①选取40cm×40cm为最佳样方面积。

②在该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取5个样方。

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若计数结果由多到少依次为,则将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请指出以上设汁步骤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生物教研室 题型:071

请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研究人员把8只老鼠放进一个大铁盒中,4雄4雌配成对。每个老鼠家庭都有宽敞独立的房间,并且有充足的饮食供应。研究人员允许这些老鼠无节制地繁殖。假若是在自然界中,老鼠们会自动将鼠数控制在一个范围之内。然而,铁盒子里条件太好了,没有严寒酷暑,食物应有尽有,所以,繁殖的成活率差不多是百分之百。很快盒子里就有了660只老鼠。

  越来越多的老鼠组成了一个个单独的社会集团,俨然一个个小国家。当小老鼠试图加入这些集团时,就遭到了大老鼠的拒绝。这样,小老鼠就处在社会集团的外部,它们挤在铁盒子的中间,由于无大老鼠的照料和教育,它们变得极其残暴,互相攻击,互相厮杀,弄得个个伤痕累累。同时,加入了社会集团的老鼠们则继续繁殖,在这本来已经很拥挤,而且充满敌意的环境中,又有1600只小老鼠出生了。于是,当这些小老鼠长大之后它们大都不能繁殖了。因为,当它们想要交配时,这一行动很快就会被其他老鼠阻止了。

  这样毫无控制地繁殖,两年后,老鼠已不再是老鼠了,研究人员称它们为非老鼠。这些非老鼠表现得很异常,因为难有足够的地方居住,它们的社会组织被破坏了,它们不再彼此交配,它们所能做的只是吃食、喝水。它们无法学会为征服雌老鼠而进行竞争,甚至连交配也忘记了,它们变得非常沉默、懒惰。对周围的环境几乎没有一点兴趣。它们已没有一点活力,已经丧失了活下去的欲望。到最后,老鼠已老得不能再繁殖小老鼠了,便开始一只只死去,直到全部毁灭。科学家们做了若干次这样的实验,每次都会出现相同的结果,无一例外。

(1)刚开始时,老鼠的增长异常迅速,其原因是什么?

(2)刚开始时老鼠种群的特点是什么?请用图像表示其增长过程。

(3)随着老鼠数量的增多,其种群的变化数量如何?

(4)在本实验过程中,老鼠集团内存在哪些种内关系?举例说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生物教研室 题型:071

下图是两种草履虫在实验室培养时的竞争实验中(定时供给细菌)有关的种群动态。请据图回答:

曲线Ⅰ表示大草履虫单独培养时的生长;

曲线Ⅱ表示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混合培养时,大草履虫的生长;

曲线Ⅲ表示双小核草履虫单独培养时的生长;

曲线Ⅳ表示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混合培养时,双小核草履虫的生长。

(1)从曲线Ⅱ和曲线Ⅳ可以看出,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

(2)从曲线Ⅰ可以看出,大草履虫经快速增长后,种群密度为________。

(3)从曲线Ⅱ可以看出,两种草履虫混合培养时。大草履虫竞争失败,其可能原因是(填序号)________。

A.生殖率高
B.生殖率低
C.取食能力强
D.取食能力弱

(4)从曲线Ⅲ可以看出,双小核草履虫处于高速增长时在哪处(填序号)_________。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5)由曲线Ⅰ、Ⅱ、Ⅲ、Ⅳ可知,两种草履虫对生态环境的需要较为一致,如果在自然界中真的会出现上述曲线结果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生物教研室 题型:071

走南北方向的公路时常见这样的情况:南北方向道路两侧的高大杨树,其主干及树冠能够向道路中间倾斜生长,炎热的夏季,正好给行人遮荫。仔细观察,发现每一侧栽有两排树,大小相同,而且靠得较近(如图,a、b、c、d表示道路两侧的四排树)。

(1)将图中a、d的生长情况补画出来。

(2)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这种生长状况对于植物生命活动的意义是什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生物教研室 题型:071

大麦种子结构如图1(a),发芽时,胚产生赤霉素。有人推测赤霉素扩散到糊粉层,诱导合成淀粉酶,淀粉酶再分泌到胚乳中,使储藏的淀粉分解,为胚生长发育提供物质和能量。有同学对此开展课题研究,假设你是其中一员,请根据课题研究要求,回答有关问题:

 

课题一:赤霉素能否诱导淀粉酶合成

假设:赤霉素能诱导淀粉酶合成。

实验:供选材料——表面消毒的干燥大麦种子若干粒,将种子横切成两部分(X部分无胚,Y部分有胚),如图1(b)所示。

供选试剂——①蒸馏水②适当浓度的赤霉素溶液

方法——请在下表空格内填入适当的材料、试剂和用于定量测定的物质名称

结果:若假设成立,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结果将如图2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

课题二:赤霉素诱导淀粉酶合成机理是否与基因表达有关

假设:赤霉素诱导淀粉酶合成与基因表达有关。

实验:材料——同课题一

试剂——①适当浓度的赤霉素溶液②放线菌素D(mRNA合成抑制剂)③亚胺环己酮(蛋白质合成抑制剂)

方法——设置三组,每组所用材料和加入试剂同课题一的实验组,定量测定生成物。16小时后,在其中两组中分别加入亚胺环己酮和放线菌素D,另一组作为对照。

结果:三组实验结果汇总于图3。

讨论:①曲线b和c分别表示加入________和________后生成物量的变化。

②加入放线菌素D,最终和加入亚胺环己酮一样,都能抑制生成物形成,说明在种子萌发时的淀粉酶合成过程中,赤霉素的作用是影响基因表达的________过程。

③曲线b和c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生物教研室 题型:071

有人对促进植物开花是否与生长素类似物[萘乙酸(NAA)]有关进行了实验研究,过程如下:

方法:取水仙球茎24个分成两组。操作见表:

结果:实验组除个别瓶受污染外,其余均在一周时破苞开花;而对照组则比实验组晚开花一个半月。请回答问题:

(1)本实验可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2)从科学角度出发,本实验在分组时是否有不妥之处?应如何改进?

(3)请针对本实验设计提出进一步的完善措施或质疑。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